第二三九章 汉奸在行动

前往旧金山的火车上,胡适开口向陈强解释了他来到洛杉矶的目的。

“王院长叛逃的事情,你是知道的,现在他已经做了汉奸,为日本人效力,目前我们得到的情报,日本人打算让王院长在南京另立一个汉奸政府。”胡适开口说道。

“这事情我略有耳闻。想不到王院长外表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个卖国贼。”陈强开口说道。

陈强就算是再历史小白,也知道那位王院长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汉奸,但是此时他也只能顺着胡适的话说。

胡适则接着说道;“之前日本人已经在华北成立了一个汉奸政府,如今日本人打算在南京再成立一个汉奸政府,自然希望能多找一些中国的知名人士,去给他们担任官职。那些身在重庆的要人们断然不会被日本人所收买,所以日本人就把目光集中到了海外,特别是香港和美国,日本人希望说服居住在香港和美国的知名人士为其效力。”

“根据重庆方面发来的电报,日本人在美国的首要目标,就是张卧禅先生,他们打算请张先生回国,在汉奸政府中任职。据说王院长派来说服张先生为日本人效力的汉奸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赶紧赶来洛杉矶,就是为了阻止此事。”

“只不过我运气不太好,扑了个空,张先生去旧金山看女儿和女婿去了,而且打算在那里过年。正好唐人街的人告诉我,你现在就在洛杉矶,所以我干脆带你一起去见见那个张先生。你大小也算是有些名气,而且我知道你小子鬼主意多,脑袋瓜子比我灵活的多,多带一个人也好办事。”

胡适这么一介绍,陈强顿时明白过来。

马上要到1940年了,汪伪政府也即将成立,这时候日本人正帮着那位王院长,搭建他的草台班子。国内的知名人士,还有曾经的政府要员们,自然是汪伪政府极力拉拢的对象。身在美国的这位张卧禅先生,就是他们的重要目标。

这位张卧禅先生是同盟会元老级的人物,他出身于江南丝绸巨贾之家,在他的家乡有一个“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比喻的就是当地的富豪,而象、牛、狗的体型悬殊,也是比喻富豪的富裕程度,其中家资百万两以上的才能称之为“狗”,家资五百万两以上称之为“牛”,而“象”的话,家资何止千万。张先生的家族和张先生外祖父的家族,就是“四象”其中的“二象”。

光绪年间的时候,张先生层担任驻法使馆参赞,在欧洲结识了中山先生,并且为中山先生提供了三万两的经费,后来同盟会成立之初,也是这位张先生提供了很多的经费,再后来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没钱,还是这位张卧禅先生带头捐款巨资,南京的临时政府才可以持续下去。可以说他是中山先生的“财神爷”。

中山先生病笃期间,张卧禅也是一直守护在左右,当中山先生立下遗嘱时,第一个签字的就是张卧禅,足见张卧禅的地位之高。另外张卧禅还是重庆那位大BOSS的入党监誓人,所以两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早些年张先生对于大BOSS也多有提携。五十年代张卧禅去世时,那位大BOSS还在灵堂上写下“痛失导师”的婉词。要知道以当时那位大BOSS的地位,除了中山先生之外,怕是没有人会被他称之为“导师”。

二十年代末的时候张卧禅和大BOSS发生了分歧,张卧禅希望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尽快让中国强大起来,而那位大BOSS则热衷于打内战。也是因为这种分歧,导致张卧禅最终被排除在南京政治核心之外。

抗战爆发以后,张卧禅已经没有了实职,他先是避居汉口,而后经过香港去了瑞士,最终又来到美国,一直在吃斋念佛打发时日。

张卧禅的“元老”身份,自然会被即将成立的汪伪政府给盯上,这位被大BOSS称之为“导师”的人物,要是成为了汪伪政府的官员,那对于重庆的打击可想而知,那些汉奸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说服张先生为其效力。也是因为张卧禅的身份太重要了,所以身为驻美大使的胡适,才亲自从纽约跑来了洛杉矶。

胡适说明了自己去旧金山的意图后,这才开口问道:“我说陈强,你怎么有闲工夫来洛杉矶?这从纽约过来,一来一回的可得花不少的时间,不用看着你的健身房了?”

“我是陪女朋友回来过圣诞节的,我女朋友是洛杉矶人。”陈强开口说道。

“是我上次见到的那个洋人女子吧?不错,你小子挺有本事的,勾搭了个洋人的美女。”胡适说着长叹一口气,接着道:“可惜啊,洋人信教,他们结婚都是神父主持的,要不然的话,等你结婚的话,我可以给你主持婚礼。”

陈强哑然失笑,他早就听说胡适是“民国第一红娘”,最喜欢给人介绍对象,而且还特别喜欢主持婚礼,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

陈强跟胡适一起来到了洛杉矶,见到了那位张卧禅先生。胡适则将自己的来意告知了张先生。

张先生立刻表示,自己就算是再老糊涂,也不会去当汉奸,成为民族的罪人。

随后胡适又带着陈强,拜访了几位旧金山的知名华人华侨,言明利害。这也算是事先跟他们通通气,免得真的有知名的华人,被汪伪政府骗去做汉奸了。

陈强带着埃丝特返回纽约的时候,已经是1940年的一月份。

此时欧洲被战云笼罩,德国方面,虽然陆军还没有动作,但是整个德国的工业已经进入到了战争状态,几乎整个德国的工业体系,都进入到德国政府的掌控状态,德国的工厂里生产什么物资,也是德国政府说了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算是一种计划经济了。

英国也不遑多让,他们在1940年的一月份重新启动了配给制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实施了无限制潜艇作战计划,导致很多运往英国的物资在中途被击沉,于是英国在1917年实行了物资配给制度,但是由于一战当中英国本土并没有收到打击,所以这个物资配给制度很快就结束了。

然而1940年的英国配给制度,却一直实施到1950年,也就是战争都结束五年了,英国还在进行物资配给,直到马歇尔计划发挥效果,欧洲的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英国才取消了物资配给制度。

一百多年来,英国在全世界扩张殖民地,英国人也已经习惯了将殖民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本土,以供应英国人消费,这反而使得英国本土生产能力下降,在1939年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每年光是食品就要进口2000万吨,其中70%的奶酪和糖,80%的水果,70%的谷类,70%的肉类,都需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没有殖民地向英国输血的话,英国人连饭都吃不上。

其实早在1939年9月份的时候,英国就开始实施汽油配给了,而到了1940年1月份,培根、黄油、糖类也开始配给,不久之后其他肉类、谷类、奶酪、忌惮、牛奶、干果等也会进行配给。到了1942年,除了面包之外,其他几乎所有食品都处于配给当中。

不过英国毕竟是财大气粗,即便是食物配给,每人每天的食物配额依旧不少。按照英国配给制度的最低标准,每人每天依旧有4盎司的培根和火腿,8盎司的糖,2盎司的茶,1盎司的芝士,还有2盎司的黄油。除此之外每个月还有8盎司的蜜饯和8盎司的糖果。这1盎司相当于是28克,4盎司火腿就是二两多的,放在现在一份盒饭里都未必能有二两肉。

英国实行配给制度,也让美国商人赚的盆满柏林。美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生产大国,美国的农产品,每年都会处于一种生产过剩的状态,很多时候美国农民之所以种粮食,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的补贴。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先在欧洲战争中获利的会是美国的工业,但没想到英法和德国已经宣战好几个月了,但仗却没打起来,工业产品没有多少消耗,反倒是粮食先开始配给了。

商人们开始朝英国运粮食,这使得美国的粮价也开始增长,好在这个时代美国的经济好,美国人也很富裕,粮价稍微涨一点,并不会影响到美国人的生活。

国内方面,自从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以后,日本人暂时也没有大的动作,此时的日本明显的已经开始转变对华的战略,他们开始大力的在华扶持代理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

1940年的1月21日,香港的《大公报》上出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介绍日汪密约的谈判经过和主要内容,这就是所谓的“高陶事件”,很多中国人也因此意识到汪伪卖国贼的本质。

1月24日,汪伪又在青岛,与内蒙、华北、话中地区的汉奸头子进行会谈,至此国内几大汉奸势力在形式上达成了统一。日本人所策划的“还都南京”,也已是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