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宫廷宴请外国人(1/3)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有天,慈禧自己吃完饭之后,就让太监叫了几个宫里的女眷陪外宾密司卡尔吃饭。按当时的规矩,女眷一般都是不能入席的,但是慈禧让这些女眷都坐在桌旁。针对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宫里的人都大吃一惊。后来有人去偷偷打探,才知道原来当时外国人都不知道宫廷礼仪,慈禧怕外国人笑话宫内野蛮,于是就仿照人家的习惯,故意找些女眷去作陪。

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光绪戊戌年间,曾经派遣黄遵宪出使日本,光绪的目的是要联合日本。那些替皇帝起草诏书的人,按照皇帝的意思写好之后就呈递给光绪看,光绪看了之后很不满意,于是自己提笔在“大日本国皇帝”之前加上“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九个字,用以表示联合的诚意。文中其他的用词,他也修改了不少。

与洋人交涉怎能用“痞子腔”

微-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李鸿章从南洋调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曾国藩问他今后如何与洋人打交道。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听了,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启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一听老师对答话不满,连忙改口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曾国藩又是一阵捋须不已,并久久注视李鸿章,说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才能打动人,我想洋人也通此人情。虚强造作,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想来这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所谓痞子腔,是皖中一带的土语,说白了就是流氓腔。籍贯合肥的李鸿章大概是想用他家乡的青皮流氓的浑办法来对付洋人。但曾国藩的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洋人不会吃这一套,所以还是主张应当老老实实,凭实

力讲话。

林则徐给英女王写信

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官员甚至皇帝都对外国知之甚少。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了翻译这封信林则徐破天荒地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他们代为翻译,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儿没笑喷出来: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厉害,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由此可见,这时已经闭塞到何种程度!

道光不耻下问

微-据《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记载: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把大清朝的天朝上国幻想给猛击了一下。在签订《南京条约》的3个月之前,道光皇帝已经开始不耻下问了。他在扬威将军奕经的折子上批了几条批语,希望他的大将军能给他一个完满的回答。有关英国女王这么个黄毛夷妇,他问得最细:“该女主刚满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婚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这问题现在看起来问得那么弱智。问题是,这么弱智的问题,不要说奕经回答不好,就是全大清的士大夫加一块儿,也都回答不出来。

洋人不知膳食

微-慈禧当时出于外交上的考虑,时不时邀请外国公使夫人们吃饭。有一次,公使夫人们商量之后,决定回请慈禧。限于身份,慈禧让她的侍从,庆亲王的四格格,代表她出席。在宴会之后,慈禧向四格格问及宴会感

受,四格格对她大倒苦水,说洋人吃饭用的是小刀和小叉,简直就是兵器,而菜都是半生不熟的,肉里面都有血水,尤其是吃完饭之后,还要喝碗汤药(就是咖啡),实在是让人受不了。慈禧笑着评价说:“洋人为化外之民,不知膳食。”

大清给美国“资助”军舰

微-鸦片战争之后,在海防上吃了大亏的清政府开始重视海军建设。然而,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政府官员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许多“洋骗子”借机欺骗清朝官员,侵吞了中国的巨额财富。当时来自美国的华尔兄弟看准机会,组织流落当地的菲律宾人和欧美军事流氓成立了“洋枪队”(后改名“常胜军”),帮助清军与同太平军作战,赢得了清政府官员的信任。后来他们以造舰为由,骗走清政府100余万两白银。军舰完工后又被亨利偷卖给美国联邦政府。这些军舰后来成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明星,帮助林肯总统平息了南方的叛乱。为了“纪念”清政府的“慷慨支援”,其中一艘军舰还被命名为“大清”号。

晚清官员出国必带剃头匠

微-自打1645年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以后,剃发留辫就成了大清国男人的法定发型。这个发式前期叫“金钱鼠尾”,清代中后期逐渐演变成了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阴阳头”,总趋势是辫子在变粗,剃光的部分在减少,越来越好看。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再好看也不能违反一条核心精神—辫子的部分随便长,多长都没事,但辫子以外的地方必须剃光。所以,剃头则是官员们出国要面对的大事。清代第一任驻外使节郭嵩焘大使出国专门带着剃头师傅,因为他也要隔10天左右剃头一次。曾纪泽跟郭嵩焘级别一样,他的陪同出国人员名单中也有一个专门的剃头师傅。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5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浩浩****的随行队伍里还专门有一个剃头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