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书入华(1/3)

微-比利时人金尼阁是早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1618年4月,金尼阁从里斯本出发,携带教皇保禄五世向中国耶稣会赠送的500多册图书,以及由金尼阁和同伴邓玉函精心挑拣,从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收集而来的图书,共7000余册,往中国航行,次年7月抵达澳门。同行的20余名传教士,其中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傅汎际等人都是饱学之士,日后并成为传播西学的栋梁。金尼阁带来的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几乎是整个西方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技术,是当时中西交通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次交流。遗憾的是,这些书并没有完全地被翻译,否则明代的文化会前进很多年。

英女王照顾李鸿章面子

微-据史料记载:有次英国女王举办御宴,邀请李鸿章参加。首先是喝咖啡,李鸿章喝了一小口,觉得太热了,看见盛咖啡的杯子下有个小碟子,就把杯子中的咖啡倒出来,放在小碟子里让他凉得快些,然后不慌不忙地品尝起咖啡来。满座的宾客都是些贵族,一看到李鸿章这样喝咖啡,都忍不住偷笑起来。这当然不能逃过女王的眼睛,她怕自己所请的这个中国上宾难过,于是,也把自己的咖啡倒进碟子里,学他的样子喝了起来。后来的人都说李鸿章笨拙丢脸,也都称赞女王的精敏伶俐。

李鸿章尿遁退场

微-《南亭笔记》中记载:李鸿章曾经出使俄国,俄国沙皇对他以礼相待,奉为上宾。一天夜里,沙皇邀请李鸿章看戏,两人并排坐着,其他大臣都站在两边伺候。过了些时候,李鸿章起身对沙皇说是去上个厕所,他的随从也紧跟着去了。那沙皇等了大半个时辰仍然不见李鸿章回来,就叫手下人去找,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为此沙皇还对他的大臣大发脾气,说他们不会待客。

第二天,李鸿章亲自来拜见沙皇,沙皇就问起昨天晚上的事情来。李鸿章说:“我不喜欢很晚才睡,一般最多九点钟我就要上床了。因为白天的事情又多又繁杂,如果我睡晚了,怕第二天不能办事。昨天晚上我本来是想和你说实话,但是又怕你不让我早回去睡觉,所以就先回去了。今天特地来赔礼道歉!”沙皇听后,也权且一笑就过去了。

和洋人一起过年

微-据《春冰室野乘》记载:有一年,眼看就要过除夕了,外面突然来了一个俄国使者,递上文书说是

要第二天来衙门求见。李鸿章坐在堂上,看了一眼,就拿起笔在末尾批着:“批准明天来见。”这些被旁边的侍郎看到了,诧异地说:“明天就是除夕了,您哪里还有时间去见俄国大使?何况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只是过来搅局的,让我们不得安生过年。您还不如直接推辞了吧。”哪知李鸿章笑着说:“您的家眷都在这里,全家人一起聊天过除夕当然开心。可我呢?一个人在这边,孤苦伶仃,还不如让这些洋人都来。除夕之夜,一起嬉笑怒骂,也是很好的消遣办法。明天让这些洋人都来衙门,我一个人在这里坐堂就可以了。”

王文韶不识国名

微-《睇向斋秘录》记载:光绪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的王文韶在衙门听说有个日斯巴尼亚的国家派遣使者前来,要求缔结新约。他怒不可遏,说:“日本鬼子又来胡闹!”其中有个官员说:“日斯巴尼亚,是欧洲的西班牙国,不是亚洲的日本国。”王文韶严肃地说:“你怎么知道这个不是他们的诡计?他们怕我们不答应这个和约,就用其他的国名来蒙混过关?如果真是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么为什么西班牙又叫作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可以一个国家起两个名字,日本又怎么不能起两个名字?”这些官员听了,只敢笑而不敢争辩。因为这个王文韶是出了名的顽固。

只恨洋货,不恨洋钱

微-据《南亭笔记》记载:曾参加张勋复辟的光绪年间进士梁鼎芬非常顽固,尤其痛恨崇洋媚外,对于外国的东西也附带憎恶。一次和朋友出游,等他们登上山之后,由于感觉很热,其中一个就把外套脱了,露出里面的洋衫,他就把人家大骂一顿,还把衣服剥了去。

他在一个书院教书的时候,有个学生偶尔穿了件洋绒马褂,被梁鼎芬看见了,他又是大发脾气,正要去夺人家的衣服。这个学生从容说:“我只是听说老师你破了洋戒,才敢穿这样的衣服来见你啊。”他就更生气了,

问他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我们来交学费的时候,有人给洋钱你都收下了啊。”这下把梁鼎芬驳得哑口无言了。

不敢进旋转门的南北洋大臣

微-据《名人轶事》中记载:担任清朝南北洋大臣的端方,曾经去西方考察。有次来到美国,船靠岸之后就被人用汽车接入旅馆。美国的大旅馆,大都是那种四叶旋转门。如果有人要出入,有侍从在旁边推动旋转门,随客人选择什么时候过去。端方下了汽车,来到旅馆门口,侍从照样推动旋转门,端方进去之后,发现四叶

同时转动,顿时头晕目眩,不知道怎么走。跟着门一起走了两圈,等他走出来,一抬头发现自己还在门外。这时他再也不敢进去了,摇着手说:“我曾经听说无锡人在江尖嘴上团团转,今天到了外国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

你祖先闻鲜花,我祖先吃鱼肉

微-清廷外务部左丞辜鸿铭自幼生活在国外,通晓西方文化,21岁的他对中国古文化却是门外汉。不过他从来没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凭着少年时代的记忆,每逢过年过节,他总买些酒菜,点上香火,虔诚叩拜一番,虽然不免引起洋人的侧目,但他年年如此,一点儿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民族信念。有一次,一个英国房东忍不住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这些鱼肉啊?”辜鸿铭毫不思索地回答:“应该就在您的祖先闻到您所孝敬的

鲜花香味的那个时候吧。”

儿戏外交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末年,外国人对中国的外交用四个字归纳就是“儿戏外交”。英国使者威妥玛就曾经说过:“总理衙门的大臣,都是些喃喃学语的小儿,打他们一下就哭,抚摸一下就娇惯。所以用左手打他们,右手抚摸他们,就是对待中国外交家的最好方法。”

有个曾经担任驻日公使的外交官说,他在任职期间,外国公使经常戏耍他,摸他的脸说:“你真是福人有福相,你的脸面滑润,就像婴儿一样。”还有人拉扯他的朝珠,说:“你有这样的宝贝,整天爱不释手,就好像小儿得了食物一般。”驻华的俄国使者喜欢拿点儿钱当礼物回赠这些清廷外交官,出门就告诉人家说:“今天又投了若干钱,给小儿买馍馍吃。”

误以赔款为抚恤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赔款,是从道光年间的《中英江宁条约》开始的,后来的甲申中法、甲午中日战争等等,每战必败,败了就赔款割地。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赔款数额竟然高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虽说是这等国耻,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公私文书中都是绝口不提“赔偿”两字,都是用“抚恤”来代替。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吴大澂写了篇战斗檄文,大谈天朝仁义,恩泽四方。甚至谈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时,声称战胜了蛮夷,只是为了抚恤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所以恩威并用,给他们点儿抚恤金。这篇文章传到上海,在《申报》上首先刊登,被英法领事知道后写信质问,说这些条约写得清清楚楚,怎么能侮辱我们。后来还是政府官员出面道歉才善罢甘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