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1/3)

微-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江上隐居生活。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泊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亲故不齿,乡里难容。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现在在泉州还可以找到“洪衙埕巷”这个古街巷名。

李国桢葬君

微-李自成占领北京,推翻明朝统治之后,把自缢于煤山的崇祯皇帝封为翼善王,按照王的礼节把他安葬,并把棺木安置在东华门外。但是明朝的文武百官经过这个地方,都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只有襄城伯李国桢踉踉跄跄地奔来,声嘶力竭地大哭不止。士兵揪住李国桢前去面见李自成,李国桢竟然头撞石阶,血流满面。李自成用好话劝慰他,让他投降。李国桢说:“有三件事,你能答应我我就投降。”李自成问什么事,李国桢回答一是明朝皇帝的祖陵不准发掘,二是用先帝的礼节安葬崇祯皇帝,三是太子和两个王爷不能杀害。李自成全部答应了他。出葬时,只有李国祯一个人披孝,徒步参加葬礼,等到崇祯皇帝丧事结束之后,李国桢作了数章诗歌,然后就在崇祯皇帝的陵前自杀身亡了。

不食嗟来之食

微-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微-南明弘光元年,江阴降清,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江阴百姓请愿留发留衣冠。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

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之后,江阴士子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

速杀我

微-江阴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他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寇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为刘良佐遣兵来擒。刘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寇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刘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阎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阎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阎应元至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

宁多剐我一刀,少杀一百姓

微-张献忠攻入成都后,蜀王夫妇、当地巡抚、总兵皆投井自杀,只有巡抚刘之勃被捉住。张献忠把他绑在校场上,当场劝他投降。刘巡抚当即大骂张献忠。张献忠恼羞成怒,下令对他施行剐刑,还特意吩咐行刑者慢慢剐他。刘巡抚强忍疼痛大声说:“宁多剐我一刀,少杀一百姓!”

身受国恩,与国俱亡

微-清军南下,攻破昆山城时,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15天后去世,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然只是个女人,但是身受国恩,就要与国同亡,这是大义之所在。你千万不要做异国的臣子,千万不要辜负世世代代的国恩,千万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你能这样做,我也就可以安心地长

眠于地下了。”顾炎武听从母亲的教导,一生都没有做清廷的官吏。

和尚的故国情

微-清初松江人吴履震撰写的《五茸志逸》记载,自松江城破后,人们发现慧解和尚整日在河边低吟,晚上他就在河边的一间屋子里休息。他圆寂之后,人们走进他的屋子,发现里面全是破碎的瓷器、瓦片,这些东西的背面都是明朝的年号。原来,慧解和尚平时从街道走过的时候,每看到这些刻有明朝国号的器物都会拾起并且珍藏。吴履震感叹道:“夫老衲方外之人也,犹然寄忠荩于瓦砾,彼须髯如戟,素称名士。乃甘献年号以求荣利者,亦独何心?”意思就是说:老和尚是方外之人,都对这些代表故国的东西表达着自己的忠心,那些向来说自己是名士的人,却是卖国求荣,是何居心呢?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屈节的所谓名士,讽刺意味十足。

此身只为我国

微-刘宗周是晚明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老师,他一度参加过弘光政权,因受马士英排挤而辞职回到家乡山阴。他面对福王朝廷覆灭、清军不断进攻的形势,悲愤已极,痛感绝望。山阴陷落后,清政府想利用他的声誉,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刘宗周当时避居山间,他为表示对清朝的绝不屈服,终于绝食而死。临终前,口吟《绝命诗》云:“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济意。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慷慨与从容,何难又何易。”刘宗周绝食时,黄宗羲曾专程从家乡赶去看望。老师对清王朝宁死不屈的气节,对黄宗羲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鸿章不登日舰

微-李鸿章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媚外软弱的代表,其实他是有苦难言。据《春冰室野乘》记载:李鸿章出使俄国,途中经过日本,要在日本换乘另外的船只。到了日本,当地政府已经给他在岸上准备好了住宿的行馆,用上宾的礼仪对他。但是李鸿章死活不下船,原来李鸿章想起《马关条约》的屈辱仇恨,曾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周围的人就不停地劝他,好话说了无数,李鸿章就是不同意上岸。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有让他在船中睡觉。

不久,要换乘的新船来了,需要李鸿章坐小船过去。他一听说这小船是日本的时,也就收住了脚,坚持不上日本的小船。船主无可奈何,他要是这样,怎么才能走得成呢?后来,所有人都拗不过他,只好想了个办法,在两艘大船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从这临时的桥板上过去,终于成功换了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