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巡抚(1/3)

微-明末崇祯时,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宋一鹤善于讨好上官。到任后照例要持名帖参见上司。他得知上司杨嗣昌的父亲大名为鹤,便在名帖上把自己的署名改作“一鸟”,以示避讳,表示对杨嗣昌父子的尊敬。殊不知这一改却落下“鸟巡抚”的绰号,传笑四方(俗称男性**为“鸟”)。政敌抓住这件事上疏攻击他,弄得他只好辞官不做。

恩将仇报中山狼

微-明正德年间,李梦阳因得罪了刘瑾而被下狱,他估计这次凶多吉少,就匆忙写下“对山救我”的字条向康海求救。当时刘瑾正想把康海网罗到自己的地方势力中来,很是器重康海,所以人们都认为只要康海开口,李梦阳就一定能获救。康海接到李梦阳的求救信,当即决定拜谒刘瑾,为李梦阳说情。果然,刘瑾看到康海很高兴,竟听了他的劝说,第二天就把李梦阳给放了。两年后,刘瑾倒台,康海却因这段过往被看作了刘瑾的同党,下了狱。相反,李梦阳却连连高升,已经做到江西提学副使,在朝廷很能说得上话。康海的朋友去求李梦阳救康海出狱,谁知李梦阳不但不顾及救命之恩,还对康海落井下石,认为康海是咎由自取。虽然后来康海得到朋友的义助,仅是罢官了事,可是李梦阳的忘恩负义却伤透了他的心,他挥笔写下了《中山狼》,“中山狼”一时成为李梦阳的代称,他的无耻行径也为后人所诟病。

巧送高帽子

微-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走的时候,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这个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应该不至于有什么麻烦。”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

以教训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官吏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官吏的话刚说完,恩师就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从恩师的家中出来,官吏对他的一个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拍马屁换来“鱼头侍郎”

微-慈禧太后喜欢乘坐“捧风”“翔云”两只船去西直门外的倚虹堂钓鱼,刚开始收获颇丰,可过了一段时间,慈禧总是两手空空地扫兴而归。原来,这两艘船的发动机声音很大,吓跑了鱼群,故而慈禧钓不到鱼了。

善于拍马的一位奉宸苑堂官得知此事后,忙令手下从市场上买来活鲤鱼放到水中。从此,慈禧每次都钓到不少的鱼。一天她忽然发现钓上来的鱼个头都一般大,品种也单一,便令李莲英查实,看是不是有人暗地里做了手脚。李莲英查明真相后,把倚虹堂如何没了鱼,奉宸苑堂官又如何自己花钱买鱼蓄养敬太后的事都向慈禧说了。慈禧大悦,认为这个堂官对自己实在是太孝敬了,将他破格提升为工部侍郎。这事传出去后,京城的人给这位堂官起了个绰号,称他“鱼头侍郎”。

拍马能手高士奇

微-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代的高士奇,号江村,原本家境贫寒,流落京城,靠卖字为生。后来他得到了当朝太傅明珠的赏识,把他推荐到了宫内工作。高士奇这个家伙文思敏捷,深得康熙皇帝宠爱,凡是巡游或者出猎,都让高士奇与御林军将校一起骑马随从。高头脑活络,善于察言观色拍皇上的马屁。一日,皇上出猎时的坐骑老是撩蹄子,弄得皇上很不高兴。高听到后,就故意用污泥把衣服鞋子搞脏,然后跑到皇帝身边,康熙见了很奇怪。高士奇

说:“臣刚才落马跌到了污泥潭中,衣服来不及洗了。”皇上听后大笑说:“你们南方人,怎么这样懦弱?刚才我骑的马也很不安分,我就没有从马上掉下来。”神情显得十分得意。

“剃发令”的始作俑者

微-明天启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孙之獬,降清后被授礼部侍郎,是清朝第一个剃发留辫、衣冠满服的汉大臣。当时“剃发令”还未曾下达,上朝时满、汉大臣各自装束分别而立,孙之獬上朝后站在汉大臣一边,汉大臣骂他沐猴而冠不准他入列;他又站到满大臣一边,满大臣也笑他不伦不类赶他出列,弄得他尴尬万分。恼羞成怒之下,他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请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他这马屁,正中多尔衮痒处,多尔衮大喜,“这可是你们汉人自己提出来的”。顺水推舟准孙之獬所奏,下达了剃发令。

做官的秘诀:唯上是从

微-英国人威妥玛因久在中国,故对中国官场极为熟悉,他在日记中曾记述了自己所亲见的清朝官吏遇事不敢陈说己见,而只知附和上司的情况。他写道,在总理衙门中,每当外国使臣发一议论,中国官吏都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的大臣又视旧在署的大臣。如果亲王发言,则众人哄然响应,如亲王不说话,诸大臣便不敢先发言。有一次,威妥玛说了一句“今天天气甚好”,无人敢应。有一姓沈的官吏忍不住应道:“今天天气确实好。”于是王大臣又说:“今天天气确实不错。”此时以下各官哄然响应。迎合上司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套用上级公文中的现成文字。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借老幕友之口说道:“吾辈办案,无不叙套,一切留心套熟,则不犯驳饬。”作者继而指出:这种“无不叙套”的秘诀,误尽了天下苍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