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暴君[精校版] 第412章

至于待遇?汉人怎么样鲜卑人就怎么样,依旧奉行着刘轩当初制订的那一条:一视同仁。

可以说,如何治理那些地方,收进自家囊中后应该怎么处理,大汉朝廷那边早就有了详细的计划,这种情况下鲜卑三国派来的代表似乎就是一个摆设?当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自己或者说自己的家族争取利益来的。

国家没了,那么他们现在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家族,这意味着他们几家未来在大汉中究竟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锦衣玉食过了,谁愿意过苦日子?

而且这几家也不傻,起码宇文家和慕容家都明确表示,希望自己族中的年轻人能够进入大汉最高等的学府太学中进行深造,因为他们明白进入太学就等于一脚跨进了大汉官场。

别看这么多年来刘轩一直在改革教育制度,但实际上原本的教育体系他也并不是完全放弃的,比如太学这种类似于官吏后备体系的存在他一直都保留着,同时也将太学定位为了大汉最高等级的学府,要比全国各处的学院高级的多。

倒不是说刘轩想要推行这种做官最牛的思想,实在是因为这种思想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他根本没法改变——除非他把这个朝廷解散了,然后用强横的武力迫使这个世界不存在官员——但那样又有什么好处?让世界变成一团乱?

加上这种思想还是很方便他治理天下的,所以也就顺势而为推了一把。

也正是这一把,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了,想要真正的出人头地就得当官,而想当官最好的路途就是进太学。

现在就连刚刚归顺的鲜卑人都盯上了太学——以前太学是不让他们进的,宇文他们几家的优秀弟子来到大汉,最多就是进雒阳学院、长安学院等处进修。

对于这一点,朝中基本分成了三派,一派是坚决的反对派,他们不同意接纳这些刚刚归降的鲜卑人进入象征着大汉最顶级学府的太学当中,何况太学的学生都是大汉的后备官吏,在某个位置缺人的情况下他们是最优先的选择,这就意味着鲜卑人有可能渗透进大汉最中枢,而在北魏还没有覆灭的前提下,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另外一派则认为接纳是可以的,但不是现在。总的来说这一派和上面一派的建议有几分相似,他们认为接纳鲜卑人可以,但起码要等到鲜卑人彻底融入大汉两代以上才行。倒不是非得认为必须把北魏灭了才行。

最后一派则是同意,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既然要接纳,那就诚信接纳,如此才可显出大汉的胸襟,同时这种做法也算是一种表态,就是愿意融入大汉并且大汉愿意接受的,那么就会真正的当做自己的子民来看待,不会有任何的偏见或者说歧视,待遇上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这一派人现在在朝堂上算是占据了最大的优势,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一个关键,就是刘轩当年下的诏令:凡大汉子民,必须一视同仁!

不管你以前是什么人,只要成了大汉子民,那么就一般对待。如今鲜卑三族并入大汉,那就是汉人了,若还差别对待,岂非是违逆了皇帝的旨意?

正是有这一点,这一派很快就占据了上风,并且在短暂的争斗之后很快就获得了胜利,最后将奏表送到了刘轩面前的时候,朝堂上的群臣算是已经达成了一致建议:同意鲜卑三族的子弟进入太学,但前提是这些子弟的才学能够达到标准。

反正一视同仁,那没可能给你鲜卑人开后门是不?想进太学,行啊,自己考!考地上了,谁也不说你什么,像是当年吕玲绮、甄宓都是靠着自身的实力考进太学的,刘轩当初就抓住这一点让这些人无话可说,那么鲜卑人自然也可以。若是考不上那就别怪他人了,自己回去再好好读读书吧。

刘轩看了这个建议自然没有什么反对的,而鲜卑人对于这个回复也很满意。

虽然没有什么优待,但只要能够一视同仁那就是好的,三家鲜卑人怕的不是大汉朝廷拒绝他们,而是大汉始终将他们当做异族——实际上大汉那些年对周围这些异族始终是抱着蔑视、鄙视等态度对待的,说白了就是一直没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对等的位置上。

早些年强盛的时候还行,后来衰败了也是那样这些鲜卑啊、匈奴什么的自然心气不顺,当然如今大汉又强大了,就算歧视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没想到大汉还真的说到做到,说一视同仁就一视同仁,倒是让这几家鲜卑人感叹了声:真是上国风范。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复,这几家鲜卑人也就不再耽误什么了,秦明和秦朗带着兵马在外面与北魏军马对峙的这段时间,大汉就以极快的速度正式接收吞并了北赵三国,同时以最短的时间内昭告天下,几乎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大汉的每个角落。

同时,北魏方面也已经知道了大汉正式吞并了三家鲜卑国家,也就是说现在北魏和大汉正式成了最亲密的邻居,双方已经没有任何缓冲的区域阻隔——北赵三国被大汉吞并,匈奴被大汉灭掉,地盘也全都占了去,就连匈奴人也几乎被杀了个干净,相当于被灭族。

虽然少部分跑到了北魏,但也会融进鲜卑人当中去——所谓的鲜卑本身就有不少匈奴人的存在。

从这一天起,北赵等原本三个由鲜卑人建立起来的国家,正式并入到了大汉,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也不再是鲜卑人,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汉人——朝廷承认,天子亲口所言,谁敢不承认?

同时,宇文、慕容几家也很高兴自己被承认为汉人,起码这年头当汉人挺胸抬头还高人一等,谁不乐意当?一出门自报家门:我乃大汉人士。别的都不用多说就倍儿有面子!要不然出门或者去中原都觉得低人一等。

当然,宇文家、慕容家都有一部分族人带有非常明显的金发碧眼之类的特征,与大汉人大不相同,不过实际上这年头即便是汉人里也有长的很奇葩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权了,倒也不用担心因为长相受人歧视。

总之,这件事对于原本属于北赵的三国百姓来说都是好事,唯一不爽的就只有北魏皇帝,当大汉的诏令发出的时候,北魏皇帝甚至当场将自己正在喝的茶杯给摔了个稀烂,同时咆哮着让尉迟部以及呼延部速速进军,将那三家‘叛徒’灭个干净才能发泄掉这一肚子火气。

可惜的是,捷报没传回来半张,倒是告急、诉苦的奏表一份接着一份:今天说损失惨重;明天就是粮草不济;后天就是天气不合适……总之这理由是越来越多,总之归根究底一句话:不想打,也打不过。

从一开始的正面硬冲到后来的收缩防御以及现在的紧守不出,甚至发展到了秦明那边一起兵这边立刻就后撤,秦明收兵他们再安营扎寨。

不打、不撤就这么干耗,也不管丢人不丢人了,反正不丢了命就行!

得知这种情况后北魏皇帝自然是气的脸色铁青,可他又有什么办法?最后无奈下只好下令收兵——免得继续丢人了。

同时,他也要好好地考虑一下,究竟应该怎么对付那如狼似虎的大汉军马?

第64章 北魏是新的试验场

这个问题,在随后的很多年里困扰了无数人,可真正能够解决的……起码目前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大汉在并了鲜卑三国领土,同时击退了北魏尉迟等两部的兵马之后,并没有继续紧逼北魏的腹地。

哪怕此时的大汉只要挥军北上直接就可以打到北魏都城,并且直接将北魏灭掉。

别说北魏的都城是在代国建立的时候才开始修建的一座新城,不但城池规模无法和中原的诸多重镇大城相提并论,就连防御强度也差了好几个档次。

在大汉军队面前,这样的城池根本就和不设防是一个性质的。

许多大汉将领对着这个**,都有点无法淡定了,看到在大军在灭掉匈奴之后的一系列行动以及命令都是建立阵地、建造各种军事营地,所有人都明白大汉的军队会停住脚步,在与北魏势力的交接地带布置兵马,而不是挟灭掉匈奴之势直接挥师北上顺手把北魏也灭了。

“陛下为何不趁大军士气正盛的时候直接把那鲜卑人也灭了?”

手下将领们平时见不到刘轩,但吕布却没有这个难题,身为天子最信任的大将,他可以随时见到刘轩。

这次就趁着面见刘轩的机会,将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要说吕布并不是真不知道原因,毕竟当初平定匈奴之前的那几次会议他都有参加,不过那个时候他出于慎重起见,觉得稳固一阵子也是正常——毕竟就算打下了匈奴所有的地盘,打散了匈奴人所有的军队,也不代表着匈奴人就会被灭掉。

匈奴的地盘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光从地盘上看,相比大汉的好几个州都要大许多,这么广阔的地区,如果匈奴人真心想要躲藏起来,那么想要全部清理干净还真要浪费不少时间和功夫。

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些年的发展让大汉军队强大成了眼下这般程度,在几次交锋中就将匈奴人能够参加战争的精壮给杀戮一空,连跑都没机会跑——羽林骑的存在简直就是匈奴人的噩梦,无论是成群结队还是分散而逃,始终逃不过这些飞在天上的家伙的追踪。

加上这片地区又是以平地、草原地形为主,想要藏太多人根本就不可能——而三三两两的躲藏起来又能躲得了多久?没有水源没有粮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死亡,唯一的选择就是逃到北魏去,这就让很多人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可就算到了北魏也不见得就一定安全了,北魏这段时间因为涌进了太多匈奴人,他们已经开始进行控制,甚至还造成了几次冲突——最后一批精壮匈奴人也死在了这次冲突中,实际上真正逃到北魏的都是女人和一些年轻人以及小孩子。

现在还留在这片地区的匈奴人根本就是一些漏网之鱼,这些人都不需要派兵,只要等这个冬天一过,就会自然消失掉——加上草原上还有不少狼群,怕是连尸体都不需要劳烦大汉军人去清理。

进展的这么顺利,似乎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常驻下去了,吕布也开始寻思起‘何不顺势北上,直接将北魏也给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