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No?73(1/3)

元帅戈林:1**3年1月生于巴伐利亚,其父与铁血宰相俾斯麦关系亲密,曾受俾斯麦委派出任德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总督。戈林1911年毕业于德国的“西点”——大利希特菲尔德军事学院,然后转入空军学习飞行,一战中曾任著名的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的最后一任指挥官。一战结束后,落难的戈林结识了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为希特勒组建自己的队伍。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1935年,戈林又受命组建了独立的德国空军。在戈林的扶植下,德国空军迅速发展,至1940年初,已拥有各类飞机4000余架,另外,每月还能新增战斗机475架、轰炸机265架。

“鹰日”计划

“海狮”计划失败后,希特勒并没有打消吞并英国的野心。相反,他希望“德国空军对英国的伟大空战”立刻开始实施。

8月2日,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发动“不列颠战役”的命令。戈林夸下海口:英国南部的空中防御将在4天内土崩瓦解,而英国空军则将在4周之内被逐出英国上空。

8月6日,戈林命令下级指挥官在10日开始全面出击。这次进攻计划被称为“鹰日”计划。

由于天气原因,计划被迫推迟。8月12日,戈林下令于次日实施“鹰日”计划。作为大空袭的前奏,德国空军12日对英军的沿岸雷达站进行了猛烈的突袭。英国有6个雷达站被击中并遭严重破坏,1个雷达站被完全摧毁。但德国人此时还不了解雷达对英国防空的重要性,他们在发展和运用这种电子装置方面远远落在英国人后面。

从8月13日至8月23日,“不列颠战役”进入第一阶段,在历时10天的战斗中,德国对英国进行了5次大规模轰炸,企图摧毁英国空军。德国空军采取的战术手段是集中优势兵力,空袭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空军主力配置地区,采取大机群出航,小编队进入目标分波次连续突击,使英国防空力量不能实施集中抗击。

8月13日,天空阴云密布,能见度极差,特别是在苏塞克斯和肯特上空,密布的浓云常常低至4000英尺,天气比以前更不适合空战。但戈林已经不能再等了,希特勒已急不可耐,甚至有点愤怒了。于是,强大的德国轰炸机队按计划出发了。

8月15日,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空战。德国轰炸机出动了520架次,战斗机出动了1270架次;英国空军也投入了创纪录的兵力,出动了22个航空中队,共计算**9架次。这场空战的结果是,德军损失了76架飞机,英军损失了34架飞机。

8月19~23日,由于天气变化,英国上空的云层很厚,双方的战斗暂时停止。8月24日,天气转晴,德军再次出动。从这一天开始,直到9月6日,德军每天出动约1000架次飞机,其中轰炸机有400余架次。然而,英国空军并没有被歼灭,而是在继续顽强地抵抗。

于是,为了迫使英国投降,戈林元帅决定,在9月7日实施“恐怖攻势”,把轰炸的重点从空军设施转向英国的大城市。这个决定虽然给了英国空军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英国居民就惨了。

9月7日晚8时到次日清晨7时,德国空军不停地对伦敦进行轰炸,共投下了300吨爆破炸弹和13000颗燃烧弹。

在随后的两个月中,德军继续对伦敦进行恐怖空袭,企图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死亡来迫使英国屈服,但在猛烈空袭下,伦敦市民依然照常工作、生活和娱乐,并保持着英国人的乐观和幽默。有位裁缝轰炸期间在店门上贴着“营业照常”的纸条,而当他的小店被炸毁后,他在废墟上挂出了“营业更加照常”的纸条。

10月12日,希特勒决定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实际上放弃了在英国登陆的计划。所谓推迟仅仅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因为德军统帅部早就决定1941年夏入侵苏联,自然不可能再进攻英国了。

10月25日,意大利空军也派出飞机加入对英国的空袭,但意军飞行员一见到英军凶猛准确的高射炮炮火就吓坏了,扔下炸弹掉头

就逃。直到11月10日,英军首次击落了意军飞机,才知道意大利也参加了空战。

在9月7日至10月的第三阶段中,德国企图通过对伦敦的恐怖空袭来迫使英国屈服的计划被彻底挫败,德军在此期间损失飞机433架,英军则损失242架。实际上这一阶段的空战已经宣告了德国在此次空中战役的失败。

德军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仍继续对伦敦并扩大到考文垂、伯明翰、利物浦、南安普敦等城市实施夜间空袭,不列颠战役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德军空袭的目的不再是消灭英国空军,而是对英国工业城市进行空袭削弱英国的军事工业,并制造进攻英国的假象,一方面可以牵制英军的大量海陆空军于本土,另一方面还可掩护为进攻苏联而进行的准备。

苏德开战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的基本方针,也是他妄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的条约,只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权宜之计。德军在西线获胜后,希特勒在1946年7月2日下令,开始准备对苏作战,不久又要求总参谋部制订在1914年春天进攻苏联的方案。

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坚持不投降,是寄希望于美苏两国,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破灭。这就是希特勒在侵犯英国未遂就挥师东向,进行军事冒险的主导思想。

1946年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作战计划,指令“在对英作战尚未结束之前,德国三军即应准备用速战速决方式来击败苏联”。

为了使进攻具有突然性,德国统帅部在进攻英国的烟幕下,部署侵苏行动。如印发大量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了许多英语翻译;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中大量渡海登陆器材,举行登陆作战演习;部队东调宣称是演习、换防、休整等,加上当时又恰好遇到对巴尔干的军事入侵行动,从而秘密完成了战争史上最大的侵略伪装。

苏联在德国进攻前夜曾作过不少备战工作,如在西部边境建立“东方战线”,在东面与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同时加紧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将西部一些国防工业东迁;也作了一定的军事部署和动员。但是,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认为德国在进攻英国的同时,不可能立即移师东侵。因此,苏联方面把来自各方面提供的关于希特勒即将进攻的情报,看做是帝国主义的挑拨,因此置之不理。还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的“肃反”殃及了大批军队指挥人员,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苏军对德国闪击战的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的错误判断,还由于国境线的推进,使旧防线废弃而新防线构筑尚未就绪等因素,使苏联的战备远远落后于形势,因而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挨打的地位。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向苏联宣战。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也相继参加了侵苏战争。他们在北、中、南三个战略方向投入了190个师(其中德军153个师),4300辆**、近5000架飞机,总兵力为550万人。

战争一开始,德军首先对苏联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据点以及正在调动中的苏军进行猛烈轰炸和炮击,随后以**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约1500公里的战线上全面突进。一天内,苏联就损失了约1200架飞机,其中800多架还来不及起飞就在地面上被摧毁了。苏军损失惨重,边战边退。9月间,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推进到离莫斯科约400公里处的摩棱斯克;南路占领了基辅。德军伤亡虽然超过了55万,但兵力和装备仍占优势;苏联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他们将如何击败德军呢?请看下篇——兵败莫斯科。

兵败莫斯科

1914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的兵力,配备大量**、装甲车和飞机,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长达3000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

袭击,开始了名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对苏侵略。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分三路向苏联腹地推进。北路,配置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由德军元帅冯·李勃指挥,进攻目标是列宁格勒;南路配置南方集团军群,由德军元帅冯·隆施泰德指挥,进入乌克兰,向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顿巴斯等地进攻;中路的德军是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包克指挥,计划经过白俄罗斯,最后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

德军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在北路推进了300公里,南路推进了350公里,中路则推进了600公里。

莫斯科是苏维埃政权的首都和心脏,在政治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否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希特勒把夺取莫斯科当作是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制订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计划,集中近75个师的兵力,共计180万兵员,**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直扑莫斯科。

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做了大规模的备战工作,组建了西部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共有95个师,125万人、**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700门,飞机677架。相比之下,德军对苏军占有明显的优势:兵员多40%,火炮和迫击炮多80%,**多70%,作战飞机多一倍。

9月30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对莫斯科发动第一次总攻击。这天,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发起了进攻。10月2日,又在维亚兹马方向发动攻势,苏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德军仍突破了防御线。苏军在莫斯科以西80公里地区组织了新的防线。

此时,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下令德军必须在10月12日攻下莫斯科。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指示德国各报,要在10月12日这天空出报纸的头版,以便“刊登特别重要消息”。

10月10日,德军甚至把进入莫斯科后的驻地都划分好了。但是,到10月12日,莫斯科仍然在苏军手中,而且苏军一直坚持到严冬的来临。

莫斯科的严冬特别冷,阴雨连绵,风雪交加,道路泥泞。恶劣的天气大大加剧了德军的困境,德军的行进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靠“闪电战”起家的希特勒,原指望在一个半月内打败苏联,所以根本没有越冬的准备。由于严冬,德军的交通线完全埋没在冰雪之中,汽车和火车不能行驶,因为润滑油都冻结了。飞机不能起飞,因为瞄准器的镜头被冻坏了,不能使用。德军缺乏过冬的棉衣,甚至把妇女的花衣服穿在身上,可仍然无法抵御严寒。苏联人又到处展开游击战。德军许多官兵不是被冻伤、冻死,就是被拖得精疲力竭以致死亡。

1941年12月5~6日,尽管天寒地冻,积雪很深,士气高昂的苏军还是开始了反攻。只过了几天苏军就掌握了主动权。12月8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德军全线转入防御。苏军进行不停顿的追击,德军狼狈溃逃。

1942年4月,德军撤离到离莫斯科300公里外。德军许多高级将领被希特勒撤了职,其中有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包克、显赫一时的**司令霍普纳,还有号称“现代装甲之父”的古德里安以及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

在地面上,苏德双方厮杀激烈,在莫斯科上空,双方交战同样也十分激烈。苏军在莫斯科周围设有完善的防空系统,他们的雷达和防空部队配置得非常严密,歼击机和高射炮也积极配合。白天,歼击机在离莫斯科市100~200公里的地方执行战斗任务;晚上,歼击机在探照灯网的照耀中巡逻飞行;环形包围外则是高射炮区,随时监视和击落来犯的敌机。这样,莫斯科上空就成了德军无法逾越的屏障。近万架空袭敌机能够窜入市区上空的还不到3%,这些飞机在探照灯和高射炮的协同攻击下,不能准确投弹,破坏性不太大。德军的飞机大都被苏军击毁,德国的空袭遭到了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希特勒从他力量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到苏军手中。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太平洋战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