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No?71(1/3)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被称为“尖啸死神”。斯图卡机体非常牢固,能以80°的角度向下急剧俯冲。它所装备的自动计算装置可正确计算出开始俯冲和拉起机头的时机,在前翼梁下装有一对俯冲减速板,而其肥大的主起落架在飞机俯冲时也起到减速的作用。这些特点使斯图卡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圆径误差在25米以内。在斯图卡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空气驱动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利的尖啸声,在炸弹还没落下以前,已对地面的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强了打击效果。

突破色当

1940年5月11日,德军的1800辆坦克出人意料地绕过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从阿登山区一举突破几十万英法联军的防线,迅雷一般地杀向巴黎。驻扎在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措手不及,面临着被合围的巨大危险。

仅仅两天时间,德国坦克先锋就杀到了法军的缪斯河边的色当防线。双方最高统帅都意识到色当能否守住决定法兰西战役的最终胜负。

法国最高统帅甘莫林将军认为,色当防线除了有缪斯河的天然屏障以外,还有极其坚固的要塞和强大的要塞炮。德军如果渡河,必然受到要塞重炮的打击。所以德军必须首先摧毁这些要塞,不过要想攻下这样的要塞,必须使用超大口径的重炮。

甘莫林和法国军事高层估计:这类重炮在阿登山区非常难运输,至少要使用八匹马拉拽,按照他们的速度最快也要晚于坦克部队4天到达。这个时间足够英法联军把主力转移,抵抗德国的军队,挫败德国人的全部阴谋。

5月13日德军开始强渡马斯河,色当法军立刻按照预先布置用要塞炮进行轰击。由于战前要塞炮就对射击地域做过精确测量,射击极为准确,德国的小船又怎么能抵挡这样的重炮,一艘艘在河中被打的粉碎。德军开始败退,一切似乎都按照法国人的预想发展。

就在法军士兵正要高喊庆祝的时候,天边突然出现了一片黑云。

很快,法国军官发现这是德军的轰炸机,但是他们并不紧张。色当要塞建设的时候特别针对过高空轰炸修建,所有火力点都巧妙设计,它们可以有效地躲避高空轰炸,高空的飞机根本无法对付他们。

但是,出乎他们预料的是,这些德军轰炸机突然发出尖叫声,从高空猛烈俯冲下来,把一枚枚重型炸弹准确地投到一个个法军要塞火力点上,将它们炸得粉碎。这样恐怖的轰炸持续了5个小时。色当要塞被摧毁,法国军队四散逃走,德军随即渡过马斯河,装甲部队随即**,一路击溃法国军队的零星抵抗。

德军突破色当后,法军命令精锐第三装甲师,在5月14日上午攻击色当的桥头堡,但直到天黑也没有攻下来,而且既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步兵支援,法军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奇格将军下令停止进攻,并将这个装甲师的坦克分散到他的步兵队伍里,这支唯一可以抵抗德国坦克的联军部队就这样解散了。

亨奇格还决定收拢他的左翼部队,以阻止德军突袭法兰西东部,这就使色当防线的裂口从8公里扩大到25公里。除马斯河以外,德国坦克还跨越了蒙泰梅和迪南,重创了克拉普的第9集团军。跨越了迪南的是第7装甲师,由48岁的少将隆美尔率领。

5月15日晚,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已经打通了向西的道路。但就在这天晚上,科莱斯特担心古德里安过于冒进,命令他停止前进,让他的部队就地扎营,古德里安强烈地反对此项命令,要求继续前进24小时,以便扩大桥头堡。得到同意后,一向大胆的古德里安,抓紧时机又推进了80公里,俘虏1万人,缴获100辆坦克,而仅仅付出阵亡35人、伤59人的代价。

5月16日天黑时,古德里安再次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他的最高统帅部都没有料到法军竟败得如此之快。他们一直担心法军将对脆弱的左翼发起强大的反攻,所以希特勒坚持让古德里安等待步兵赶上,以便形成侧翼掩护。

当古德里安的坦克在南面切割法军防线时,北面的德军也取得了优势,5月12日和13日,第一次坦克大战在威尔道普展开,法国第一军的两个轻型机械化师,与德国第三、第四装甲师的主力正面遭遇,德国坦克还有斯图卡轰炸机支援。第一天,法军坦克打得不错,但战斗持续过程中,德国人的战术使他们能对法军坦克机动制胜。到5月13日晚上,法军坦克撤退了,德军在马斯河上的突破,使甘末林的整个战略体系彻底破产。

眼看着大溃败的前景,法国总理雷诺在5月15日一大早打电话给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接下来,我们来看荷兰和比利时的情况。

荷、比陷落

德国与英、法开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为了避免受到战争荼毒,坚决保持中立。所以,在德军与英法盟军开战前,这些小国拒绝与英、法联合防御。然而,不幸的是,德国并没有放过他们。荷兰、比利时先后卷入战争。

1940年5月13日,德国第18集团军向“荷兰要塞”突进。在布雷达附近,德国遭遇到法国第7集团军的阻击,结果法军被击退。

荷兰军队更是一触即溃,荷兰女王与大臣乘坐一艘英国驱逐舰逃往英国。

次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向荷兰发出最后通牒:如果荷兰继续抵抗,德军将以大炮和空中轰炸摧毁鹿特丹。

此时,荷兰与英法盟军已

经失去了联系。他们没有选择,只得向德军投降。但是,德军虽然取消了鹿特丹的行动,但德国空军已经起飞,命令并没有传达到空军。鹿特丹大部分地区仍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轰炸结束,德国党卫军旗卫队立刻进入鹿特丹。在鹿特丹市区,发现武装的荷兰士兵,便立即开火。

5月15日,荷军指挥部下令停止抵抗。

此时此刻,比利时的情况更为紧急。它的军事实力比荷兰强一些,共有65万大军,步兵师18个,摩托化骑兵师2个,重炮师1个,飞机186架。缺陷是,他们没有坦克和防空设备。

德国对比利时的进攻也是由空降部队打头阵,目标是阿尔伯特运河上的两座主要桥梁和埃本埃麦尔要塞。

埃麦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的交界处,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中间,是艾博特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约40米高的悬崖峭壁,崖下是滔滔的艾伯特河;南面横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东面的马斯河与运河构成天然屏障,河上的桥梁均在火炮射程之内;北面有一条人工开掘的长壕,随时都可以放水截断通路;山脚周围,构筑了防坦克壕,设置了大量的障碍物。

整个要塞被所谓的“运河带”和“战壕带”包围起来。从外表上看,它只是一座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的花岗石小山;实际上,所有工事和掩体都构筑在天然岩石上,与其浑然一体,且上面没有暴露阵地的建筑物,所以难以发现。要塞巧妙地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台、高射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和进攻体系。

各部分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坑道连接成一个整体,所有武器都部署在最能发挥功效的地方,每个通入要塞的坑道都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在要塞顶部有可伸缩的用液压升降供给弹药的4座暗炮塔,塔上装有大量重型武器,火炮18门,射程16公里;高射炮6门,反坦克炮12门,轻、重机枪37挺;与这些火力相配合,沿要塞外缘的壕沟边建有无数掩体、地堡、掩蔽壕和火力发射阵地,里面配置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火器。这些与1185名隶属第7步兵师的驻守士兵构成了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这些士兵由乔特德兰少校指挥,住在距地面25米的掩体内,并存储了大量淡水、食品和弹药,可供长期防守。

联军以为,埃本埃麦尔要塞至少能抵挡5天,这样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迪尔河沿岸展开部队。

但仅用了10分钟,德军就占领了9个阵地,接着他们用新型高爆炸药炸毁了一个个暗堡和旋转炮台,牢牢牵制着要塞的1200名守军。24小时以后,德军第6集团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德军攻占埃本埃麦尔要塞仅仅付出了死6人、伤15人的代价。

埃本埃麦尔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时军队只好提前向迪尔河撤退。许多联军部队没有来得及后撤。英法盟军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境地。

“发电机”行动

早在德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法国西北部挺进之时,英国人就已经发现:德军进攻的目标并不是巴黎,而是英吉利海峡一线。非常明显,德军意图将英国远征军包围在法国大陆,使之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英国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戈特勋爵向英国战时内阁报告说:他也许将不得不在德军包抄他们后路前使英国远征军脱身。然而,他接到的命令却是要他向西南方向的亚眠进发,与法军主力会合。

5月20日,形势急转直下,德军装甲部队先于英军抢占亚眠,并且抵达海滨。至此,英法联军被南北割裂的事实已成定局,南部英军的命运不容乐观。

就在这时,英国战时内阁接到了新任首相丘吉尔的指令:“作为一种预防措施,海军部队应征集大量运输船只,

时刻准备驶向法国沿海的港口和海湾。”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奇爵士奉命制订一项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

该计划预计在法国沿海的加来、布伦、敦刻尔克3个港口,每天各渡送1万人回英国,以保存远征军实力;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泽布腊赫、奥斯坦和纽波特港口也要加以利用。海军很快便筹集了30艘渡船、12艘海军扫雷船和其他可以利用的船只,其中包括横渡海峡的一日游游艇、6艘小型沿海商船以及部分前来英国港口避难的荷兰渔船。

与此同时,拉姆奇爵士建议战时内阁给英国远征军加强适当的空中力量,因为远征军现有的老式飞机数量有限,攻击力不强,很难担负如此庞大的撤退掩护任务。遗憾的是,他的建议遭到了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将的反对。

休·道丁认为,在国内担负保卫本土任务的作战飞机绝对不能少于现有数量。必要时,可派飞机越过海峡支援远征军的行动。

5月23日,德军装甲兵先头部队突破英军临时设置的最后一道防御阵地,情况万分紧急。戈特急忙下令打开敦刻尔克至加来一线的水闸,大水淹没了周围的低地,暂时挡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同时,戈特发布命令,号召全体将士誓死固守城池,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如果德军继续前进,攻占敦刻尔克,盟军北方集团将面临被彻底包围、全军覆没的危险。希特勒给德军A集团军发出一条紧急命令——命令德军停止前进。

希特勒为什么突然叫停,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正是因为希特勒这道奇怪的命令,让几十万盟

军有了逃生的机会。这对盟军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5月26日下午6时57分,丘吉尔命令拉奇姆中将开始实施“发电机”计划,并特别说明被困于敦刻尔克的法国官兵同样应分享撤退的机会。但是,“发电机”计划中的3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一处可以利用,况且空中掩护、地面运输等多种设施均很薄弱。因此,凭借现有的力量,在短时间内营救出30余万大军犹如天方夜谭。

海军部急忙派出官兵到各大造船厂筹措船只。焦急已经使英国人顾不上保守秘密,无线电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号召所有拥有船只的人都来加入这支前所未闻的“舰队”。数以千计的业余水手和游艇主驾驶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闻讯而来,大到数千吨位的货轮,小到仅能载数人的游艇。这支奇形怪状的“舰队”很快在英国东南部港口汇集起来。

通往敦刻尔克的航线总共有3条。航程最短的是Z航线,仅需两个半小时,但它位于德国大炮射程之内,不能起用;第二条是较短的X航线,但它几乎被英国的布雷区全部封锁,要扫清这些路障至少需一周时间;那么唯一能够选择的就只有Y航线了。Y航线由奥斯德港出发,绕过克温特的水雷浮标向西南折行,最后到达敦刻尔克港,全程近6个小时。这条航线可以躲避德军大炮的射击,但暴露在德军轰炸机下的时间却无疑延长了。

此时,德军的戈林元帅计划,把德国西部和驻守荷兰的第2航空队的兵力也全部用上,实施一场庞大的轰炸。

轰炸敦刻尔克

5月27日清晨,德军执行第1波次轰炸任务的两个轰炸航空团和两个歼击航空团。它们从德国西部直飞敦刻尔克,目标是轰炸敦刻尔克港口和主要码头。途中,它们没有遇到任何英法飞机的阻拦。

德军俯冲轰炸机团抵达敦刻尔克上空时,天空已经发亮,通往港口的道路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和惊慌的人群。

旋即,一架架俯冲轰炸机猛地扑向毫无防备的英法士兵。霎那间,炸弹像雨点般倾泻在挤满士兵的码头和堤道上,地面上火光冲天,血肉横飞。

紧接着,又一个黑压压的机群铺天盖日,蜂拥而至。它们忽而向下俯冲,进行低空轰炸;忽而投下威力巨大的高爆弹又急速爬高——这种惊险的垂直俯冲起到了咄咄逼人的恐怖效果,很多缺乏经验的英法士兵似乎感到每一次俯冲都好像是对着自己胸膛开火,以致呆呆地站在空旷的海岸上,居然忘记了卧倒。

由于敦刻尔克第一次遭到这样猛烈的轰炸,地面上的人群乱成一团。英军指挥官大叫着,命令士兵跳入战壕,利用各种轻重武器对空还击。混战中,一架德机被击中,拖着浓烟栽进海里,顿时,码头上发出一片欢呼。士兵们似乎到此时才反应过来:生与死的交锋又一次摆在了眼前。

接到报告后的英国空军立即出动了两个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但当英国飞机赶到敦刻尔克上空时,德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英机漫无目标地在敦刻尔克上空盘旋,企图拦截住德军的某个轰炸机群,但直到油料耗尽也未见到一架飞机的影子,只得飞回本土加油。

然而,就在英国战斗机离开敦刻尔克几分钟以后,德国进行轰炸的第2波次机群出现了。它们杀气腾腾,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地对毫无保护的英军舰船进行密集的轰炸。紧靠码头的几艘大型运输船几乎同时起火,并开始慢慢下沉,船上的士兵纷纷跳入漂满死尸的水中。一些小船企图驶离岸边,但德机对它们也不放过,落在船边的炸弹将一艘艘小船掀翻,撤退工作陷入了一片混乱,被迫暂时停止。

为了躲避轰炸,已经开到海上的运兵船采取忽左忽右的“之”字形航行,高速驶过弹雨如注、恶浪滔天的海面,军舰上的大炮一刻不停地开火,猛烈对其回击。

大约一小时以后,英军比·希金上校率领两个中队的40余架“飓风”战斗机再次越过海岸,飞向敦刻尔克。英机刚刚到达敦刻尔克上空,便发现了远处正在逼近的德军又一波的轰炸机群。几乎同时,担任护航的德军战斗机也发现了英国机群。顷刻之间,一场空中恶战开始了,一架架战机盘旋翻滚,追逐混战,发动机尖锐的啸叫声此伏彼起,充耳不绝。只见一架“飓风”式战斗机紧紧咬住一架德国轰炸机不放,突然传来“轰”的一声,仓皇逃遁的德机不幸与另一德机相撞,漫天飞舞的飞机残骸碎片落入茫茫大海之中。

被激怒了的皇家空军誓死作战,惊恐的德军轰炸机仓皇投下炸弹,掉头就逃。这次轰炸,德军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大部分炸弹丢到海里或沙滩上。但英军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1架旋风式战斗机被击落。

德军的轰炸几乎持续了一整天,总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当夜色降临,德机的轰炸停止的时候,敦刻尔克地面依然是火光一片、浓烟滚滚。这一天,英军只有7669人被输送回国,有40余艘船只被击沉;德军损失了23架飞机,比10天以来德军损失的飞机总数还要多。

27日深夜,德国东部和荷兰境内的各机场灯火通明,各种车辆往来穿梭,忙着为机场上的飞机进行加油、挂弹和临时维修,为第二天的轰炸做最后的准备。

28日凌晨,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少将接到侦察飞机和前线地面部队的报告:敦刻尔克上空大雾弥漫,加上地面浓烟覆盖,空中看不清目标,无法继续进行空袭。此时,盟军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请看下篇——盟军撤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