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No?68(1/3)

空虚备战

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袖手旁观。之前,他们曾向波兰承诺,要保证波兰的安全。在德国攻击波兰后,1939年3月,英法也确实对德宣战。然而,8个月过去了,英法两国却始终按兵不动。

英法两国在西线部署了115个师,却眼睁睁地看着苏、德瓜分波兰。事实上,此时德国在西线仅有23个师,实力与英法相差极大。德国在东线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若能对德开战,德国将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遗憾的是,由于英法两国死守绥靖政策,德国异常顺利地击溃了波兰。

关于这一点,早在希特勒预料之中。英法绝不会先动手,德国更不会。

德国在占领波兰后,为了欺骗世界舆论,麻痹英法等西欧国家,希特勒亲自导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骗局。他信誓旦旦的承诺、滔滔不绝的演说,以及报刊广播不惜笔墨的报道都力图使人相信,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对波兰的吞并,就能确保欧洲其余部分维持现状,并能实现英法梦寐以求的“体面的和平”。然而,在迷雾和谎言的背后,德国侵略扩张的野心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于是,一个有些滑稽的场面出现了。法国和德国一些部队的士兵下河洗澡,互赠德国啤酒和法国葡萄酒。这幅景象完全不像是备战,更像是在搞联谊会。

前线的士兵无聊到极端,法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娱乐服务处”,负责前线军人们的娱乐生活,让前线的士兵们打扑克、踢足球。同时,法国还向英国远征军运送一种新型飞镖靶盘。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到了1939年,也就是苏联与芬兰鏖战的时候,法国很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征了兵,因此经济困难。即便是在工作的人,也很难拿到薪水。空袭警报时常把城市居民从睡梦中惊醒,然后背着一战时期的防毒面具,在街上游**。这是一个无比空虚的冬天,法国人的心里充满茫然和莫名的恐惧。

与法国普通平民相比,德国人的生活却丝毫没受到影响。他们的军工生产没有超过战前的水平,民用生产也就没受到削减,工作时间自然也就没有延长。尽管因为扩军,男性劳动力有所短缺,但德国政府并没有动员妇女参加工作。所以,德国的普通军民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战争。战争只是报纸和新闻电影上的东西。

同样,英国方面也没有发动战争。英国首相张伯伦不希望打仗,他希望看的是德国内部产生内部争斗,希特勒下台。然而,张伯伦盘算错了,希特勒侵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屡获成功,他在德国的威望与日俱增,一呼百应。

按希特勒的想法,在击溃波兰之

后,立即就要在西线发动进攻。事实也是如此,1939年9月27日,希特勒就下达了西线进攻命令。作战计划也很清晰——击溃法国,迫使英国投降。而且要快,因为英法两国的经济潜力比德国强大很多。10月19日,德军各军种司令部正式接受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就是闪击法国的“黄色方案”。然而,战争却始终没有打响。

在西线,除了英法两国,还有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中立国。但是,希特勒指示,德军在发动西线进攻时,根本不用考虑这些中立国的因素。那么,德军为何迟迟不开战呢?

其主要原因在于军火的短缺。在波兰一战中,德军进攻甚猛,运输汽车折损了50%以上,弹药库存严重不足。到1939年底,德军的备用弹药只够打28天的仗。此时,德国的工业远远不能满足德军的军火需要。

希特勒不得不一再推迟进攻的时间。先后推迟了30次。一直拖延到1940年初。

英法两国实际上是给了德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德国人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加快生产军事装备和弹药;增补新型坦克680辆,增配陆军野战炮1368门,增配反坦克炮1630门,增加作战飞机1500架;增加军员330万人;新建立15个军,31个步兵师,9个后备警备师。

当然,在这段空虚的备战时间里,英法两国也在加强防御体系。请看下篇——迷信防御。

迷信防御

为了抵抗德国在西线发动的进攻,英法两国自认为建立好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1939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英国40万远征大军,越过英吉利海峡,抵达法国和比利时边界阿拉斯和里尔附近的阵地。英军在这里修建弹药库,挖掘战壕。

法国则建立了一条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这条防线从1929年开始建造,以当时主管建造这条防线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的名字命名。这条防线花了12年时间才建成,耗资数十亿法郎。

马其诺长达750公里,从瑞士边境一直延伸到比利时边境,防线上有许多构造完善的坚固堡垒。按照设计,敌军是无法用常规的攻击方式攻破这条防线的。

法国人对自己的防御布局相当满意,南有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北有阿登山区,丛林密布,难以逾越。在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还驻扎了几十万英法联军。试问,德军怎么打进来?

因此,法国人非常迷信自己建立起来的马其诺防线。法国总理勃伯鲁姆说,这个工事虽然不是进攻的,但防御绝对没有问题。法军统帅也说,马其诺防线是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意思是,像天堑一样可靠。

但是

,法国人没有想到,他们迷信的马其诺防线有两大弊端。其一,由于政治原因,马其诺防线并没有延伸到比利时边界。这条防线的各个堡垒大部分是不相连的,而且,许多堡垒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修建的。其二,法国把大批部队配置在这条漫长的防线上,机动部队却少得可怜。

法国人这种只防守不图进攻的军事思想,是非常落后的。他们迷信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线,认为防御是比进攻更有利的作战方式。这种落后的思想,将让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作战理论上讲,法国人的这种防守思想也没有错。分析一下英法和德军的军力即可知道。当时,英法联军共有147个师,3700辆坦克,3800架作战飞机,14500门火炮;而德军有141个师,2445辆坦克,3100架飞机,7558门火炮。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英法联军的优势并不算大。如果对战,不一定能战胜德国。但是防守就不一样了,德军必须拥有大于英法联军三倍的兵力,才能够进攻。这种3∶1

的理论比例,倒过来算,英法联军的优势就更强大了,他们足以抵挡德军几个百师。事实上,德国仅仅有141个师。

因此,在英法看来,他们是高枕无忧的,德国方面也没有任何要进攻他们的迹象。然而,军事理论和实际战争是两码事。拿中国宋朝来说,曾经著有一本叫做《武经七书》的皇家军事教科书,军事理论够强大了吧。然而,宋军却被不会书写任何军事理论和兵法的蒙古族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战争光有军事理论是不行的。所谓军事理论和兵法,需要很多东西支撑。其一是经济实力和潜力;其二是武器装备,这显示出军队的强弱;其三是士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逢敌必亮剑的“亮剑精神”;其四是民心,军队背后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仗是没法打的,一旦开战,也无法持久与敌人抗衡;其五是国家机制,有没有一种凝聚力,把全国的各种力量集中在一起。这五个环节都做实了,军事理论和兵法才会真正发挥出作用和奇效。

英法在经济实力、武器装备等方面都不差,但他们恰恰差在士气上,只知一味地防守,这种思想,让他们忽视了进攻性作战,也不研制进攻性武器。装甲兵作战的理论最早是英国和法国人发明的,但却没有引起英法高层的重视。在英法高层看来,坦克只不过是一种辅助作战的兵器罢了。而德国则相反,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非常重视装甲兵机械化作战。

如此一对比,尚未开战,胜负似乎已经显现出来。然而,这时的希特勒并没有对英法发起进攻,他先要解决那些中立小国。请看下篇——突袭丹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