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No?62(1/3)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在凡尔登地区进行的具有决战性质的大会战。德国人认为,凡尔登是巴黎和法军阵地的枢纽,是协约国西线的突出部分,对德军造成了威胁。1916年10月24日,法军转入反攻,发动了两次进攻,收复了原防守阵地。12月2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该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法军伤亡40多万人,德军伤亡近35万人。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北海的日德兰海岸进行了大规模海战。

5月30日这天,英国海军司令杰立克一封接一封地收到军事密报,密报上说,德军的战舰“留佐”号,率领着5艘战斗巡洋舰,向日德兰海岸进发。

杰立克得到密报后,决定派贝蒂中将率领一支较弱的舰队迎战德军舰队。杰立克部署,英军在短暂的炮击后,就退向潜伏在远处海面的主力舰队,然后诱敌深入,一举歼灭德国舰队。

杰立克命令贝蒂,立即率领4艘战列舰和6艘战斗巡洋舰作为前锋,迅速驶向日德兰岛西北部海面。杰立克亲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和许多辅助舰船垫后。

然而,让杰立克没有料到的是,德国舰队的此次出击,是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舍尔海军上将的一个计谋。他的作战方案是:以“留佐”号为诱饵,诱使英国海军出击,而“留佐”号等在进行象征性反击后,就马上后撤,把英国舰队引进德军的大舰队射程内,然后加以围歼。

两支敌对的舰队居然采取了类似的作战方案。

关于“留佐”号的军事密报,正是舍尔司令故意暴露给英军的。目的是让英国海军判明方位,前来迎击,而舍尔则率领大舰队,在“留佐”号灯舰后面80公里的海面上航行。为了迷惑英国海军,德国军港的无线电台继续用舍尔的旗舰的呼号广播,使英军以为公海舰队的主力仍在本土港内。

5月31日下午2时,英、德两支庞大舰队的前锋,都驶到日德兰西北部的海面上,双方相距仅有50多公里,但谁也不知道对方就在近前。

双方在相距近2万米的时候,德军率先开炮。接着,英军的舰队予以还击。德国12英寸口径大炮的威力,虽然比不上英国13英寸和15英寸口径的大炮,但是,德国海军的射击技术却大大超过英国海军。

这次海上遭遇战,英国出动军舰151艘,德军出动101艘。结果,英军损失了14艘,德军损失了11艘。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

着制海权,德军想要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希望破产。

1917年1月9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御前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命令自2月1日起,对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只全力实行不加警告、一律攻击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从2月至5月的四个月中,协约国及中立国方面的商船被击毁近千艘,受到严重损失。

面对这种局面,协约国积极研制反潜武器和舰艇,并对商船采取护航措施,很快挽回了被动局面。德国迫使英国就范的企图没有得逞。

在1916年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同盟国各国都遭到严重的挫折,形势越来越不利。协约国虽然未能击溃同盟国,但均是力量日益增强,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手中。

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处于僵持状态,无明显转机,各交战国也已经筋疲力尽。就在此时,一贯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参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而是静观事态的变化,以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德国在潜艇战中击沉了12艘美国商船。以此为借口,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

美国参战对战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它使许多中立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等纷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一方,从而扩大了协约国的阵营,形成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其次,美国在军事上直接援助协约国集团,有助于协约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比如,美国海军参战是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另外,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美国不仅完全中止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对协约国的贷款。同时,大量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战场,从物质上为协约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协约国中的俄国因革命而退出了战争。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篇——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的时候,本来就饱受压迫和奴役之苦的俄国人民已不堪战争的重负,为了获得土地、和平和面包,他们再次革命。

俄历1917年1月9日,俄国的许多城市为“流血星期日”12周年,举行了反战示威游行。2月23日,彼得格勒的纺纱女工抗议买不到面包而罢工游行。这场反饥饿的运动到2月25日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总罢工。

面对罢工浪潮,沙皇诏令军队一天之内将“首都骚乱悉行制止”。沙皇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群众更猛烈的反抗。2月27日,工人开始夺取武器,并广泛建立了武装纠察队,首都

卫戍部队的士兵也纷纷倒向人民一边。工人、士兵共同行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整个首都,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也被逮捕。

2月28日,彼得格勒军区残部被迫撤走,首都的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此后,许多地方的工人、士兵也纷纷起义,推翻了当地政府。2月30日,沙皇尼古拉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垮台了,这场革命史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俄国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苏维埃政权与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背后,是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只是辅助性政权。而临时政府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一山不容二虎,随着形势的发展,势必要有一个政权消亡。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名为《四月提纲》的讲话,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认为,这次革命的最终目标应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由此,全部政权落入临时政府手中,彼得格勒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再度流亡国外。

1917年9月,临时政府由于发生叛乱,不得不与布尔什维克联合,并在布尔什维克和武装工人的支持下,平息了叛乱。此后,彼得格勒再次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且,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试图用部队调防来改变力量对比,把具有革命情绪的军队调往前线,又从前线调回支持政府的军队。但是,这一命令被苏维埃成员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否决。

11月5日,克伦斯基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并查封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列宁当即决定起义。

11月6日,起义开始。次日,起义士兵就攻克了临时政府驻地冬宫。除克伦斯基逃脱外,其余政府成员均被逮捕。

取得胜利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革命胜利的这一天是俄历的10月25日,所以史称“十月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