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No?23(1/3)

泰米斯托克利出身名门。公元前490年参加了马拉松战役,战后成为雅典民主派的首领,并极大地推动了海军建设。在萨拉米海战中,泰米斯托克利充分利用地形,几乎全歼了数倍于己的波斯舰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公元前470年,泰米斯托克利被控“叛国罪”遭放逐,流亡希腊各地无法立足,被迫逃亡波斯,受到薛西斯的厚待,后死于小亚细亚。

双雄争霸

萨拉米海战中,雅典海军是最重要的力量。战争结束后,雅典成为希腊联军中最有威信的强国。于是,雅典逐渐凌驾于希腊各邦、尤其是爱琴海和小亚沿岸各邦之上。由此,雅典建立霸权。

爱琴海和小亚沿岸的城邦,甘愿当雅典的小弟,奉雅典为老大,结成同盟。这个同盟有一个金库,设在提洛岛,于是取名为提洛同盟。结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继续对付波斯,开始入盟的城邦有35个,接着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一个中国人不喜欢的数字二百五。

雅典是大哥,军事外交都由其指挥。小城邦们不过是雅典霸权的工具。所以,提洛同盟实际上叫雅典海上同盟。

雅典的政治地位骤然飙升,引起了另一个大城邦斯巴达的嫉妒和不满。要知道,希波战争前,雅典并不是希腊城邦中的重要角色,军事力量远不如斯巴达。然而,在抵抗波斯人的战争中,雅典人几乎是独立地赢得了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海战的胜利。

现在,波斯人入侵的威胁刚刚解除,战后的希腊还是满目疮痍,雅典和斯巴达双雄便开始明争暗斗。此时,斯巴达也加入了一个城邦联盟,担任盟主,这个

同盟叫伯罗奔尼撒同盟。

由此,希腊形成两个敌对阵营:提洛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

历史上,任何敌对势力开战,都是由小摩擦引发大争端,继而火拼。雅典和斯巴达也不例外。

先说小摩擦。希波战争后,斯巴达挑衅雅典,命令雅典人不必修建战争中被毁坏的城墙和要塞。并且还要求其他希腊城邦都把城墙拆除。

斯巴达这种蛮横做派,本身就让雅典人不爽。更要命的是,如果拆掉城墙,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便可以随时用武力来威胁。

看清了这一点,雅典当然不会听任其摆布。他们不但不拆除城墙,而且还在雅典将军泰米斯托克利的领导下,发动全城邦的男女老幼,在极短的时间内,新建了一道坚固的城墙。同时,又把雅典通海的外港庇拉优斯营建成要塞,准备必要时可以退避海上。

再看大争端——政治方面,雅典推行民主,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政治。什么叫寡头政治?就是国家大事、政府事务,都服从少数人的统治。而且,国家的任何团体,比如在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其他机关,都由少数人掌权。

争夺霸权,势必要在政治上相互倾轧;政治上的相互倾轧,势必就会导致战争。这是一根链条、导火索、必然发展。况且,在政治倾轧发展到战争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推波助澜,这个人就是雅典大名鼎鼎的人物——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出生于雅典世家大族,他的爷爷也赫赫有名,叫克里斯提尼。

回顾一下——雅典曾有两次民主大改革,先是“梭伦改革”,

后是“克里斯提尼改革”。这两次改革,把雅典贵族民主政治一步步推向高峰。

伯里克利长大后,继承爷爷的事业,为了雅典的富强完成了雅典贵族民主制的最后改革。雅典的经济飞速繁荣,城内工商业发达,外港则成为地中海的航运中心,帆墙林立,百货堆积如山。

经济搞上去了,文化生活自然昌盛。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方面,都涌现出天才级人物,可谓群星璀璨。伯里克利自己也很自豪,称雅典为“希腊的学校”。

一个国家也好,城邦也好,繁荣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文化。而保持这两方面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解除内忧和外患。而避免内忧和外患最重要的保障,莫过于政治和军事。

而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正是因为此时的雅典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上同时达到了鼎盛。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时代,少之又少。

所以,很多西方人将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视作西方文明的源头。

伯里克利主持雅典政事30多年。这期间,公民大会统治雅典,而伯里克利控制公民大会。实际上,当时的雅典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伯里克利一人之手。他代表雅典的工商业贵族,对外执行扩张政策。

伯里克利利用雅典人仇视斯巴达人的心理,鼓动战争情绪,以争夺商业霸权。这是引发雅典和斯巴达大战的根本原因。然而,一场战争的爆发往往有两种原因,一是根本原因,二是直接原因。那么,引发雅典和斯巴达大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下篇中讲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