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No?12(1/3)

哈拉巴城与摩享佐·

达罗城:各占地达85万平方米,居民数各自大约有35000人。卫城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长约12米,宽7米,深2?4米。考古发掘者认为,这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据推测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下城居民区街道整齐,主要的大街宽达10米。街道里的房屋主要由烧制的红砖砌成,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很阔气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

种姓决定一切

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吠陀”的意思是知识。

这个“知识时代”的古印度,出现了两个人种,一个是土著居民,史称达罗毗荼人,他们皮肤黝黑,身材矮小;另一个是白种人,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雅利安的意思是高贵,这是雅利安人为了区别于土著居民,而给自己取的名字。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生性剽悍,能征善战,他们原本生活在中亚细亚地区,后来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最后征服了土著居民,占据了整个古印度的北面。

土著居民的城堡被摧毁,财产被洗劫。可怜的达罗毗荼人,或被赶走,或被屠杀,或被奴役。

世界上古史有一个特点:文化落后的民族,

常常征服文化先进的民族。然后,吸收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进而被同化。当时的古印度就是如此。

雅利安人征服了达罗毗荼人后,吸收其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安居乐业,不再漂流,氏族部落制度也就解体了,继而向奴隶社会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雅利安人内部出现贫富分化,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个制度叫做种姓制度。“种姓”的原意是颜色或品质。用中国话说,就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雅利安人的社会没那么复杂,只有四等。

第一种姓是婆罗门。他们是僧侣贵族,社会地位最高,掌握神权,垄断教育。

第二种姓是刹帝利。他们是军事贵族,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属于这一种姓,他们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第三种姓是吠舍。他们属于平民阶层,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他们是破产者、失去土地者以及奴隶。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就属于此类。

显而易见,婆罗门和刹帝利是两个高级种姓,他们是社会中的老大——统治阶级,占据大量财富,个个都是款爷。吠舍和首陀罗自然是下层老百姓,穷人。

还有比穷人更惨的一类,叫贱民。这一类不在四个种姓之列,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从事最

卑贱的劳动,如抬死尸,清除粪便。贱民是一群不可接触的人,走在路上,要佩戴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者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

各个种姓的地位严重不平等,也互不通婚,甚至不同桌吃饭,不同饮一口井里的水,职业则是世袭,老子是手工业者,儿子继承,不能换工种。同样,国王也是世袭。是龙是虫,全看你的命,种姓决定一切。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阶级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摩奴法典》。这部法典,首先确定婆罗门是世间一切的主宰,他们有权剥夺下层平民和奴隶,以及贱民的一切。

被剥削欺压了,还要毕恭毕敬,笑脸相迎。因为法典里有规定:低级种姓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

如果低级种姓胆敢反抗,对不起,法典还有严酷的刑罚。低级种姓的人,如果敢伤害高级种姓的人,便要被斩断肢体,拳打就斩断手,脚踢就斩断脚。反过来,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了一个低级种姓的人,只需要赔偿一头牲畜就行了。很明显,低级种姓的人根本不算人,和畜牲一个档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然而,下层平民和奴隶每一次抗争,都遭到统治者残暴的镇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前7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十多个种姓制度的国家。古印度进入了列国时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