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也许——

在这茫茫的大山中一统南蛮,自成一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击败诸葛亮,把刘琦的部队赶出南中。

越嶲已失,泸水南岸容不得半点闪失。最差的结果也要将诸葛亮赶回泸水以北去!

孟获?

猛则猛矣,比起高定,脑子也好用不到哪儿去。

而让司马懿疑惑的是,诸葛亮大军为何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返回了泸水畔安营扎寨,停止不前。

自己手上有各族的底牌,但是诸葛亮的底牌一样没有露出来。

不了解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

司马懿知道孟获的心思,这时候如果强令他强攻汉营,他肯定不会去,他绝对不愿意在大部队集结完毕前自己去做炮灰把自己的兵力耗尽。但他又同时想在诸多蛮王之中拔得头筹,以为后面在诸蛮联盟中占得有利地位。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自己亲临战场,掌握前线动态,随机应变,以对诸葛。

但是没有等到最强大的几方势力到场,他也不放心离开滇池。

当然,他还有自己的一些小九九。

还有三方主力,如果自己能其中两方以上彻底收归己用,那么就算最终不敌诸葛亮,自己也未必要以死明志了。

后路!

未谋胜而先谋败者,方能不败!

但眼前这个对手确实不容小觑,当年败走江夏在许多人看来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在他心底一直埋藏了一颗无法化解的心结。尤其是最后得知对手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时候。

天才,从来都是骄傲的!

尤其是天才中的天才。

水镜先生是本族大贤,手下出如何了得的弟子,司马家肯定是会得到资料的。

诸葛亮,早有耳闻,但司马懿却从来没认为自己会输给他。但事实是,江夏对决,确实是以他撤离为终。

而此次主动要求到南中,他一方面确实有为曹操谋天下的打算;另一方面却想在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地击败诸葛亮,为自己正名。

每每想起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说:“卧龙智绝天下,汉中王刘琦有高祖识人之明,早晚一飞冲天。冢虎啊,识实务者为俊杰。自古良禽择木而栖,汝当隐忍,伺机而动,方可达闻天下。”司马懿便非常不服。

水镜先生摆明了不看好曹操,那司马懿在曹操手下肯定也是得不到好的下场的。

可司马懿心气极高,常以拯救天下士族为己任,他只恨自己比刘琦晚生了几年,若能早几年出道,以自己的能力和司马家的影响力,一定可以成为代表天下士族的一方豪主。

可事实证明司马徽是对的,自己没有机会成为一方雄主,甚至在用兵辅国上都难以与诸葛亮匹敌。

但他不服!

让事实证明自己的倔强绝非枉然!

自己走不了,司马懿便派跟随自己一路西进的族弟司马平随军参军事,让杨锋带着他本部兵马开往前线助孟获攻击诸葛亮。

就算不能将其逼回江北,至少也要让其不得寸进。

第432章 阻敌之计

杨锋在南中算不得多强的势力,下辖地盘人口都有限,能够凑足两万人的部队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但是,他手中有一支部队,人数不多、战力惊人!

这也是他能够立足南中,成为强主的重要依仗。

这支部队仅两千人,却是杨锋手中的王牌。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设置陷井,防守作战。

等杨锋和司马平带着两万人赶到牛兰山的时候,孟获正蠢蠢欲动想要找回场子。

汉军水土不服的消息瞒不住孟获的斥侯,那漫山遍地的金黄物除了恶臭,还暴露了许多问题。

说实话,孟获手中的兵力和战斗力其实是不弱的,就算与汉军相比有差距,却也不会象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那么明显。

归根结底,是指挥官所接受的教育有限,指挥能力有限。

孟获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士气。

杨锋给他带来了生力军,司马懿为他派来了指挥大脑。加上汉军本身麻烦缠身,机会再一次降临到孟获头上。

诸葛亮自然知道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但他绝不允许自己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拱手让人。退回江北?绝不可能!

但是,非战斗减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五千五溪飞虎营,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夹山险道,不容有失。

诸葛亮派张殷从大军中点兵两万,开往夹山,着令势必将蛮军挡在险道以南。

张殷领兵来到夹山,出山谷往南五里扎营。

夹山山谷险道两侧,已有沙摩柯所率的五千五溪飞虎营设伏。

那是大军身前最坚固的堡垒,只有不得已时才能靠伏兵取胜。现在两军还未正面相撞,他当然想把战线靠近敌方更多一些。

兵是精兵,唯一缺少的是冲锋陷阵的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