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他说服了朱褒后,亲自前往益州郡游说孟获。

说服孟获,其实并没那么难。

此时的孟获虽然年轻,却已然名震南蛮,受各族敬重。

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

在益州郡,除了雍闿外,几乎没人能盖过其风头。

雍闿为益州郡大姓,恩信著于南土。但不为诸葛亮看重,甚至在推行新政时有意打压,其对刘琦的治政颇有不满。

司马懿在朱褒的引见下与雍闿接触,说服其起兵反汉。

二人一拍即合,雍闿引司马懿说服孟获。

孟获本无意叛汉,却奈何司马懿十棋高一招,先行说服了他梦中人祝融一族。

第423章 火神后裔

祝融,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火神。

其实……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赤帝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的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之孙吴回(楚国先祖)在帝喾诛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商朝祖先契为火正大司马阏伯“子卨”此为商人的火神。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

《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吴回,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而孟获所倾慕的那位奇女子祝融,相传便是火神后裔。

至于是哪一位火神,便无史料可考了。

在南中那广袤的山林里,蛮夷各族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形态。根本没有什么历史记载。

在这里,神是传说,世世代代口述相传。

传得多了,那便是真的了。

祝融此时年方十五,因出生时天生异象,漫天红光,而被传为火神下凡,其父遂为其取名祝融。

祝融从小精习武艺,善使长标,背插五口飞刀,百发百中,堪比小李他妈。

南蛮生于山间,长于洞穴,天生对火有一种畏惧与崇敬,火神是他们的信仰。

祝融从小便被南蛮各族敬若神明。

待女初长成,各部落世子无不想将其娶回家中。有神入户,无疑会加强自己部落的威望。单祝融的号召力亦足可将自己的部落推向顶峰。

孟获便是这诸多好逑世子中的一员。

也不得不承认,在此时的南方诸蛮的年轻一代中,孟获各方面的才能确实要高出一筹。

虽还未得祝融首肯,却也在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了。

至少,祝融看他的眼光已从冰冷向柔软转变了。祝融对他也明显要好过其他任何人。

司马懿的才能可不仅仅是心思缜密、懂得隐忍,他那张小嘴一张,吧啦吧啦,死人都能说活。

他住祝融父亲的部落一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那么一说道,便说服了祝融的父亲,让其相信他司马懿也是正宗的火神后裔。末了,还让祝融与他结为异性兄妹。

有祝融的肯定,司马懿说服孟获似乎变得水到渠成,简单异常。

司马懿作为祝融的义兄出现,孟获更是待如上宾。

“大王名满南中,奈何甘为一寨之主?”司马见面就将了孟获一军。

孟获:“我等蛮夷,长承汉室庇佑,能安居于此,已然幸事,不敢作他想。”

司马懿:“孟兄差矣!汉室为天,却也远离南中。刘琦何德何能,可代汉室?”

孟获:“汉中王皇室正统,居领益州,如何不能?”

司马懿:“陛下尚在许都,曹丞相统领朝政,孟兄不尊丞相,不尊天子,为何独尊汉中王?”

孟获:“尊兄亦言,汉室远离南中,而汉中王居益州而传汉令,我等如何能不尊?”

司马懿:“君可见汉室四百年,或和亲,或安抚,何时若汉中王般诛灭周边蛮夷?”

孟获:“确无!”

司马懿:“兄以为,有朝一日,汉中王独得天下,会善待贵族否?”

孟获:“这……”

司马懿:“既如此,兄如何不趁其羽翼未丰,反之自立?”

孟获:“以我不足万人之蛮兵,如何反得?如何能敌汉中王虎狼之师?”

司马懿:“以兄之威望可联诸寨各洞之兵,吾已得牂柯朱褒、益州雍闿相助,钱粮已不足虑。唯缺兵矣!兄若举臂一呼,八方来援,定可称霸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