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出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着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到了党内外的一致拥护和支持。当前,改作风、守规矩、反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山西吕梁等地出现的“塌方式”腐败和“窝案式”腐败,折射出个别地方、部门的小气候问题仍旧严重、亟待整治。

所谓小气候,是指贴地层和土壤上层小范围内气候。因地表性质不同,人类和生物活动不同,会形成各种小气候,比如森林小气候、湖泊小气候,等等;相对于小气候,更高空间大环境气候被称为大气候。小气候与大气候又常常被用来比喻某种范围内的政治生态,意在表达局部和整体关系。就政治生态而言,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个小气候,都在影响着周围的大气候。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看顶层设计,就是中央怎么部署、全国怎么贯彻,还要看基层怎么落实、干部怎么行动。只有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搞好了,才能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反之,如果小气候恶劣,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更大

范围的政治生态恶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自觉地用“四个服从”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允许自行其是、自私自利,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真正把一个个小的环境营造好,把一件件小的事情做好,以小成大,以小聚大,从而让从严治党成为全体党员干部共同执著追求的好生态。

有人说,“常在河边走不湿鞋,难;出淤泥而不染,更难;船晃人不动,难上加难”。如此“三难”也是实情。“能人腐败”也好,“塌方式腐败”也好,都令人深感“三难”甚至比枪林弹雨考验更严峻。考验越严峻,确立法治信仰、坚守法治定力也显得越重要。如今,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已成常态,谁不顺应从严治党大气候,谁迟早要受到惩处。彻底消除侥幸心理,时刻不忘自警自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才能避免“一念之差酿成一生之痛”。“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人人从我做起,坚持择善而从营造良好小气候,政治生态就会越来越好。

改善大气候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改善小气候则需要因地制宜的治理整顿。

首先,要做到制度落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杜绝公权私用的现象。各级

领导干部要摒弃“人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让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破除潜规则、强化明规则。

其次,要做到领导带头。“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领导干部的作风正派与否,对一个地方的小气候状况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地方的小气候之所以被群众诟病,与当地的领导干部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管党员、管干部不够严格,对存在的问题不敢动真碰硬;有的搞家长制和“一言堂”,喜听奉承、厌闻谏声;有的不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听任各种错误思想自由发展;等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正气、遵纪守法,坚决抵制山头主义、反对好人哲学,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其他同志作出表率。

再次,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有追责,才能有压力。高压线只有“带上电”,才能产生震慑作用。各级党组织对不正之风要敢于“亮剑”,相关责任人不管涉及谁,都要从严追究,绝不姑息迁就,形成反对歪风邪气的高压态势。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一个地方或部门有良好的小气候,党员、干部才能把心思放到谋事业、促发展上。这样的小气候多了,才能推动大气候持续好转,党和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