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概况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于1993年5月建成开放,馆名由江泽民亲笔题写,是研究和保存河姆渡遗址文化的遗址性博物馆。1997年6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被中宣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至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馆内设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

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这里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至3000年。其中,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遗址是在偶然中发现的。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为了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在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上级文化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于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终于破土而出,以独特的文化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两次考古发掘合计揭露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河姆渡先民从事的农业经济活动以稻作为主。在第

四文化层较大面积内分布着稻谷堆积层,最厚处近1米。伴随出土的是代表性农具——骨耜,共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意义重大。

河姆渡先民发明榫卯木作技术,居住木结构房子。遗址中发现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干栏式”建筑既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特别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为7000年前的奇迹。

河姆渡先民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木浆。动植物遗存中以水生动植物为多,尤其是鲨、鲸、裸顶鲷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凭借舟楫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这在经济活动和与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先民信奉、崇尚凤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艺术品中,有很多饰有鸟和太阳结合的图案,也出土了数件单独雕塑的鸟形象。其中一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艺术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出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材料为骨、角、兽牙和玉石,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体现。玉玦、玉璜的出现,证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玉器传统的源头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还表明,河姆渡先民已开始纺纱织布,掌握髹漆,挖凿水井,这一切使人们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证明了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河姆渡遗址因此而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遗址现场展示,位于博物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以考古发掘场景复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主体内容。在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现场内布满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和散布其间的文物,不由得让人回想当时土破惊天的场面。在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亲身体验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