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纪念馆

概况

顾炎武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座右铭。顾炎武在故乡千灯居住了39年,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迹,1997年昆山市政府拨款对顾炎武故居进行了修复,2002年千灯镇人民政府投入巨资对故居、祠堂和墓地再次进行全面修缮。顾炎武纪念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顾炎武墓及顾园。

顾炎武故居落西朝东,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各厅内陈列有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堂和顾炎武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内有一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刻碑12块,记述顾炎武事略。其中一块有顾炎武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墓露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

顾园位于故居西南侧,占地30亩,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园内曲水环绕,有致用阁等10个景点,各

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清朝开国儒师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亦自署蒋山佣,世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明朝灭亡以后,他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向,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廷合作。清廷修《明史》,他誓死不入《明史》馆。以后,客居山西、陕西,致力于毕生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再入世。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日知录》1670年初刻于淮安,当时是8卷本。顾炎武在晚年时期检讨旧作,作了大量的增补,扩充成20多卷,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广阔的领域。取“日知”二字,反映了顾炎武治学认真的态度。

顾炎武认为,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既要坚持刻苦读书,又要通过实地考察。

他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27岁科场失意后就着手撰写的资料性较强的经济地理巨著。在他生前一直没有定稿刊刻。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全国各地的农田、赋役、水利、盐法、矿产、交通和各地的疆域、关隘要塞、兵防等问题。该书命名“利病”,反映了他“经世致用”的抱负。为此,他历时24年,通读了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国志书、地方志书、名人文集、奏章典册等,行程二三万里,往来南北东西做实地考查。《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奠定了顾炎武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游历的20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语言文字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末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做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