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乱之始

“咳~咳~奴才范文程叩见摄政王!”范文程顿首请安,不料一跪下去,头就有些发昏,连连咳嗽了几声。

为获取摄政王等新朝权贵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抱负,范文程这些日子一直在思索灭明之策,加之担忧恐惧多铎因未能如愿夺取娇妻而报复于他,两相交杂,难免忧劳成疾。

“免礼,免礼,范先生快快请起~”多尔衮忙上前去拉范文程,他不像亲弟弟多铎那样骄横跋扈,欺人太甚,他虽也有些暴躁嗜杀,但对于有本事的人还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

虽然范文程以前是皇太极的奴才,但皇太极已死,他既然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且其过人的才干在整个大清国都是有目共睹的,多尔衮自然不会将其弃置不用。

“怎么?范先生染病了?”多尔衮关心道:“如今新皇刚登基,国家多事,还需要范先生辅佐。”

“范先生可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

范文程闻言分外激动,眼眶微红,几于泪下,欲跪下谢恩,被多尔衮强拉住了才没跪下去,遂感激涕零道:“多谢王爷关心,奴才……奴才没事……”

“王爷放心,不为我大清征服明国,一统天下,奴才绝不会倒下去!”

多尔衮却是有些不信,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范先生是不是太过乐观了?”

“明国虽腐朽不堪,但根基深厚,体量庞大,又有山河之险,占据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哪是想征服就能征服的?”

“我八旗将士虽说骁勇善战,个个都能以一当十,可兵力着实有限,若想灭明,纵使倾国南下,有山海关在前头挡着,恐怕仍旧不好办啊!”

多尔衮见范文程一副病容,心里有些动容,更担心他身体垮下去,便又劝道:“这事一时也急不来,范先生也不要太过为此操老了~”

范文程见多尔衮仍然没把自己之前的上疏放在心上,顿时急了,道了一声谢便又连忙进言:“摄政王此言差矣!”

多尔衮面无表情道:“哦?范先生有何高见?”

范文程毫不在意多尔衮似有不悦的语气,继续道:“王上岂不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略、战争胜负的关键其实是在人心啊!”

“从前明国虽也烽烟四起,战乱不堪,但明廷中枢的政令仍能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尽管这个朝廷腐朽不堪,衰弱至极,但其威信却不容置疑。”

“朝廷在,蓟辽一带的边军便有主心骨,尤其是对山海关、宁远一带的关宁军而言,不管关内打成什么样,他们好歹还有个依靠,他们唯一需要应付的就是我大清铁骑。”

“关宁军固然不能和我八旗铁骑相提并论,可凭借着山海关的地利,的确能勉强将我军挡在关外。”

“可此一时彼一时,先前是因为明廷还在,中枢与地方相安无事,尚算‘人和’,王永吉、吴三桂等人守好关即可,可万一京师突然沦陷了呢?”

“你认为明朝这回守不住京师?”多尔衮闻言一惊,道:“你接着说!”

明朝的京师被围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近些年大清兵就多次从龙井关、洪山口以及大安口、喜峰口等关口进入畿内。

但走这些通道都在崇山峻岭之间,大军难以通行,进入关内的兵力十分有限,也难以拖运辎重,是以八旗铁骑固然骁勇,野战更是无人能敌,可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攻克号称天下第一雄城的北京城。

大清不是没有试过直接攻打京师,譬如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可仍旧无法攻破明国京城。

而且长时间顿兵城下,等到附近的勤王军赶到之后,反而是得不偿失,所以大清国一般都只是劫掠人口财物以及大肆杀戮一番便回撤。

若想南下灭明,最好还是以倾国之兵走一马平川的辽西走廊。

范文程见多尔衮终于有些兴趣了,紧锁的眉头才微微舒展,接着便自豪道:“去年九月中,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统兵征明,以红衣大炮攻克中后所、前屯卫二城,山海关附近中前所的人皆弃城而逃。”

“前几天又从宁远传来最新消息,明宁远、沙后所二城的军民亦弃城而走,至此,山海关外地方尽为我大清所有!”

“再结合从明国国内传来的消息,可以确定闯贼来势极猛,明国京城防备极为空虚,所以吴三桂才不得不仓促放弃关外的城池、屯田,立即回京勤王。”

“而根据奴才的推算,明国京城已几乎没有多少可战之兵,再看之前秦、晋两省的战事,明国早已人心尽失,九边重镇面对闯贼皆是开关迎降,是以奴才料定京城绝对撑不到吴三桂回援那一日!”

“说不定现在就已沦陷于贼手,王爷想想,要是没了朝廷,王永吉、吴三桂又该如何是好?”

“京师沦陷,朝廷覆亡,关宁军及二十万家属难免人心惶惶,无所适从,是仍旧在山海关死守呢?还是继续回京勤王呢?”

见多尔衮仍沉思不语,范文程又道:“山海关的地利虽还在,可这人和却彻底没了,他们绝对无心守关,这便给了我大清可趁之机。”

“所以奴才建议王爷你立即说服诸王、贝勒,尽起全国之兵,以助明剿贼的名义南下,先屯兵山海关外,根据关内形势相机而动。”

说道这里,范文程更是直接道:“京城沦陷,王永吉、吴三桂等人首鼠两端,相比流寇出身到处杀掠士绅的李自成,奴才觉得王、吴二人更有可能投靠我大清!”

“而只要吴三桂开关投靠,这天下必为我大清所有!”

多尔衮皱着眉头思虑了半晌才问道:“范先生何以见得他们就不会投降闯贼,相比我等,他们可都是汉人啊?”

“而且我听说吴三桂的父母家小都在京师,他要是不投降李闯,岂不是拿家人的性命开玩笑么?”

“置父母于险境,这可是大大的不孝啊!”

范文程笑道:“汉人?父母家小?不孝?”

“吴三桂是什么人?关宁军将士是什么人?他们真会在乎这些?”

“吴三桂虽祖籍是江南汉人,可他却出身在辽东,其父吴襄和他都是典型的辽西将门,麾下关宁军的将佐、士兵也多是辽人,他们这些人,从上至下,早已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他们表面上是明国之兵,可实际上却隐隐有横在明清之间两头讨好的趋势,辽兵排斥关内其他地方军队的传闻想必王爷也听过。”

“之所以先前还为明国卖命,是因为投降我国没什么好处,只要明国还在,他们就可以挟关拥兵自重,如此,整个明国的钱粮财富都会源源不断地输往蓟辽。”

“对他们而言,维持明、清之间的平衡态势自然是最好,这样才能得到最大利益,谁要是敢动他们的利益,必定拼死反抗,不然前些年的那些外来的四川兵、浙江兵是怎么败亡的?”

“但明朝要是亡了,他们就没办法了,以他们的实力,争雄天下是不可能的,只能投靠对他们最有利的势力。”

“他们一切以自身利益为先,在利益面前,所谓的父母亲人、忠孝大义皆不值一谈,又岂会在乎什么汉人不汉人?”

“只要我大清能许之以富贵,莫说是开关迎降,就是甘为我大清之马前卒,南下将汉人杀得人头滚滚也不在话下!”

“况且良禽择木而栖,吴三桂是聪明人,是投靠一个到处杀掠士绅的流贼,还是与我礼贤下士之友邦合作,他一定知道如何抉择。”

多尔衮随即笑道:“范先生说的是,本王都忘了,范先生也是汉人,不照样对我大清国忠心耿耿!”

范文程闻言十分欣喜,自然免不得要指天发誓,当面表明心迹,并大肆吹捧大清如何兴旺昌盛,国运日隆,接着又道:“就是吴三桂本人想投降李闯,可李自成的行事手段,关宁军谁人不知,他吴三桂也得想想手下将士愿不愿意。”

“且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如今就在我国为官,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们看在眼里,怎会不心动?”

“再者,到时候是李闯攻陷的京师,吴三桂投靠我大清可以说是借兵杀贼,道义上也无可指责,南方士人听到了只怕都要拍手叫好呢!”

“等我八旗铁骑入了关,占了京师,便大局已定,一统江山之势还有谁人可阻?”

范文程的口才着实不错,一番话有理有据,说得多尔衮心头大悦,他一拍桌子大声道:“先生说得极是!”

“本王险些误了大事,幸有先生在旁提醒辅佐,本王这便召开诸王会议,商议南下之事。”

“他日若我大清果得了天下,范先生的功劳将不下于汉之张良、唐之刘文静!”

范文程喜极而泣,跪在地上拜道:“奴才何德何能,当王爷如此谬赞!”

“奴才是大清之臣,自当为国家社稷尽心尽力,才能报效主子对奴才的恩德!”

多尔衮大悦,扶起范文程道:“若天下汉人都能像先生这样心向我大清,国家何愁不兴!”

主奴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相比猜测京师可能沦陷的范文程,远在长沙的李致远则是肯定,现已将尚在长沙的核心部众尽数招来,召开军政会议,商讨下一阶段的军政策略。

李致远本想先给众人提前透透风,做好朝廷已经覆灭、天下将要大乱的心理准备,并督促众人到时候稳定好地方局面,加强防备,时刻准备应对败退回来的大顺军余部。

谁知人还未到齐,便有从岳州来的信使赶至府衙,报称北边的左良玉发来了书函,以及张武差其一同送来了新的军报。

李致远拆开一看,原来是左良玉邀请李致远共击张献忠、马守应,说是要一举收复湖广全境。

而据驻守岳州的张武来报,左军最近确有大动作,先是尽起武昌之兵,征集战船、粮草,准备向西水陆并进,似乎有意收复德安、承天、荆州等府县,随后便直接派人至岳州,邀请共讨贼寇。

尽管李致远知道按照历史发展,根本就用不着去打张献忠,也打不着,因为这厮跑得很快,目前在重庆万州一带,已经快要入川了。

而据守荆州、承天等府的大顺军留守部队其实并不好对付,许多都是李自成的老营兵,不等李自成仓惶败退下来,最好别去招惹。

李致远不记得具体细节,反正历史上的左良玉是没讨到半点便宜,直至李自成败退回湖广,这些地方也仍旧牢牢地掌控在大顺政权旗下。

但这邀约又由不得李致远不响应,剿献贼、复州县是政治正确,若按兵不动,肯定是要贻人口实的,等弘光朝廷建立起来后怕是不好交差。

出兵是要出兵,但荆州、德安、承天等大顺军的地盘李致远暂时绝不想掺和,免得闹出什么意外,毁了全盘计划,就让左良玉按照历史上那般瞎折腾去吧。

李致远其实是打算从澧州出兵夷陵、施州,跟着张献忠屁股后面做做样子,追得上可以小小的打上几场,顺便看能不能与重庆的秦良玉接上头,追不上便就此拉倒,反正他力是出了,谁也怪不着他。

按照李致远的心思,天下要乱便让它乱去吧,不破不立,不乱到一定程度我绝不插手,

大顺,大清,你们也先尽情厮杀去吧,我坐山观虎斗,稳坐钓鱼台!

—————————————————————————————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