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教训

科学地判断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形成正确的理论,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甚至引起历史的大倒退。以史为鉴,深刻总结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开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他将未来社会化分为三个单元: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并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的正确论断。但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仍具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对长期性的估计不充分等。苏联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始于斯大林,在赫鲁晓夫时期达到顶峰,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没有摆脱超越社会发展理论、思想的束缚。

1.斯大林的超越理论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并在事实上判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36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斯大林就宣布,“我们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做到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称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1939年,斯大林在苏共(布)十八大上又宣布:“苏联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在十八大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又指出,只有在经济上也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才可能有充足的消费品,丰富的产品,才能实现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但是他低估了这一步所需要的时间,认为最多15年即可完成,因此,他急于改变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这些都表明,斯大林认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正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中断了苏联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但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刚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后不久,斯大林又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

联共(布)十九大明确提出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的错误在于,忽视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仅仅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向共产主义的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认为社会主义一旦建成,就应立即向共产主义过渡。混淆了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与建成社会主义的概念。

2.赫鲁晓夫的超越理论

赫鲁晓夫主持苏共中央工作之后,曾对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观点进行批评,并对苏联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进行了调整。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维持苏联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历史时期观点的基础上的。在苏共二十大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提出一个指标,即苏联要在极短的时期内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上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指标是超出苏联当时能力的。这时赫鲁晓夫的超越阶段思想的苗头开始暴露出来。接着,在1959年1月,赫鲁晓夫正式宣布苏联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新时期。1961年初,赫鲁晓夫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工作具体化,提出了三项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三是造就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人。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又宣布要在二十年内基本上建成最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安排了时间表:前十年,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后十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并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该举措把苏联的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推到了顶峰。

3、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在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他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还不能立即向共产主义过渡,还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基本建成社会主义阶段和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他认为,苏联目前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理论承认了苏联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并承认了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比起赫鲁晓夫的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理论更接近于苏

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但是,勃列日涅夫过早地认为苏联已经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生产关系已高度成熟、政治上已高度民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他还强调发达社会主义是直接和共产主义相衔接的,并把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确定为当前的主要任务,这是不符合苏联实际的。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仍然没有摆脱超越阶段思想的束缚。

在超越阶段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在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上实行了赶超经济战略,在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斯大林曾要求用十年时间赶上比自己先进50—100年的西方先进国家,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苏联的发展,但对于苏联当时的情况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在苏联超越阶段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相应制定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早在1958年,捷克斯洛伐克就宣布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基础,1960年便宣布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而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保加利亚1971年党代会便提出要在20年内大体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匈牙利在1975年便提出要在15-20年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苏共超越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危害

苏共超越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何种原因促使这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使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危害。

1.苏共超越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认识不清。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阶段,他与共产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高度成熟、政治上高度民主等条件具备时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但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没有认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的历史时期,以为很快就可以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因此,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本国实际,制定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夸大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的结果。苏联从1926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到1929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已占优势地位,1932年,苏联已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为止,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全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13年的42.1%上升到77.4%;到1940年又上升到85.7%。苏联工业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的第四位发展为1976年的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工业化的发展,使工业的现代化大生产与农业的落后小生产的矛盾暴露出来。从1930年起,苏联开始实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到1934年农业集体化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约占全部播种面积的90%,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集体化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3%,集体化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9.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错误地以为可以用这种速度甚至更快的速度去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2、苏联超越阶段理论与实践带来的恶果

第一,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凝固化、理想化。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正是在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致使苏联模式形成之初就带有脱离国情等诸多弊端。

在政治体制上,党政合一,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集中于苏共,苏共权力集中于党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的权力则集中于党的领袖。这种体制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失去了根本保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按行政隶属关系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企业成了国家的附属,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指令性计划是领导经济的唯一手段,否定并排斥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的调节作用,行政方法是主要的管理方法;在所有制关系上,由于苏联始终将所有制公有化程度看作社会主义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因而不断人为地加速所有制关系的改造,追求“一大二公”,以便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迅速过渡。为此,不顾客观条件,强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过早地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并通过各种途径使集体所有制融入全民所有制体系。这种单一化的所有制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日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营方式上,苏联始终实行以高投入追求高速度的粗放经营方针,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效益的低下。在经济结构上,苏联不仅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绝对化,而且荒谬地将是否优先发展重工业看作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区别,因而无条件地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结果导致经济结构畸形、比例失调,轻工业和农业长期滞后。

第二,影响了以后苏联改革的进行和深入。高度集中的、忽视市场机制的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到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必须改革,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及资源配置等作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对生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生产力方面,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工农业生产,造成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同时又滥用和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生产关系方面,助长了体制的僵化,巩固了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过早的否定了个体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急于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第四,高估国力,实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苏联从50年代起就推行大国主义政策,随着对发展阶段评价调门的提高,大国主义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霸权主义。在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后,苏联开始实施“全球性进攻战略”,同美国开展激烈的军备竞赛;全面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公开干涉别党别国的内部事务;大肆向第三世界渗透;扩大苏联在国外的军事存在,到处扶植亲苏势力和政权,用武力输出革命,直至公开出兵入侵别国。这些霸权主义行径,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也使苏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积累率居高不下,军费开支有增无减,国民经济日趋军事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苏联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教训

1.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曾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工业化和电气化是物质技术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所有制可以采取国家所有制和合作制两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它的最初的实现则需要借助商品货币关系和贸易;实行计划经济,在一定领域内市场机制仍然发挥作用;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和人民自治,国家依然存在。苏联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并且把战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当作和平时期的一般,虽然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苏联也没完全搞清楚。

2.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

事实告诉我们,对本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认识正确了,制定了符合实际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事业就蓬勃发展;认识错了,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到严重挫折。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从一个历史阶段转变到另一个历史阶段要求过急,是苏联、东欧等领导人中都存在的。俄国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36年宣布提出建成了社会主义,用了仅19年的时间。斯大林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赫鲁晓夫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规划,这些都给苏联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违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根据生产关系的状况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甚至为了达到某一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惜超越生产力水平,搞生产关系的强制升级和过渡,在实质上是空想的。

3.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列宁曾经说过,建设社会主义就是攀登一座还没有勘探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这就需要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去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遇到数不清的坎坷和曲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继而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在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单凭主观愿望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更不能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应该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要实事求是的根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制订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更是分析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因素,在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一味追求向更高的社会阶段过渡,从而制定了许多不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导致了其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即主要依靠资产的总量扩张,而不是资产存量优化组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