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击的独家法宝——“十六字诀”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再到广州起义,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军队创建中遇到了许多挫折,经受了许多次失败。一次次挫折与失败,让共产党充分意识到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并开始摸索适用于自己的一套用兵之道。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占大城市,转战农村,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开展游击战争,是根据当时中共所率领的部队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当时中共虽然已经独立领导武装力量进行战斗,但其实力较之国民党军队来说还是太过弱小。开展游击战争,就是应对此种困境的最好方法。

毛泽东带领着工农革命军开展了几个月的游击战争,胜利攻克了遂川县,可以说是收获颇丰。通过这几个月的战斗经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军第一师前敌委员会、遂川县委员会和万安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游击作战原则。依靠这个游击原则,工农革命军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十六字诀的最终形成,还是在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成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形成的。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所率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毛泽东与朱德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带兵打仗都主张游击战,就连游击方式都不谋而合。朱德到达井冈山后没多久,国民党军就集结兵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进剿”。

在红军的指挥部中,毛泽东与朱德研究着井冈山的地形图。这时警卫员拿着一叠文件进来,毛泽东看了看,对朱德说:“国民党真是舍得下本啊,这次兵力比上次还要大。”

朱德说:“大也不怕。他们集中进攻,咱们就后退保存实力。等他们打累了一停,咱们就追着他们猛打。不管他们多少人,都给他们打退了!”

毛泽东听了频频点头,高兴地说道:“咱们想到一起去了。”

在毛泽东与朱德的指挥下,国民党的第三次“进剿”根本无法发挥其预计的战斗效果。当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时,工农革命军且战且退。直到国民党军队因作战疲乏驻扎休息之时,才集中兵力,向国民党反扑。国民党从未遇到过这种打仗的方式,对共产党的作战方式完全不知如何招架。整个战斗过程中,国民党只能处于被动状态。最终,国民党的第三次“进剿”再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也在这次作战中完善了打

游击战的方法。1929年4月5日,以毛泽东和朱德为主要负责人的工农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前委总结的这套游击作战原则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于同年9月28日,在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将其称为“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是共产党军队从早期的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扬长击短,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从而,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使军队在国民党强大的兵力威胁下,可以一次次化险为夷,保存革命火种。

“十六字诀”的提出,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以后在作战指导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对当时的和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是在军队初创时期,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十六字诀”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指导军队打出一次次的胜仗,完成一次次伟大的战略任务。“十六字诀”可以说不仅是打游击的法宝,也是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决胜利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