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4.历史悬案

《明史·姚广孝传》中有言: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博洽知状,或言匿博洽所。

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为建文帝的下落平添了一股悬疑的色彩。究竟在靖难之役兵败后,朱允炆有没有在皇宫内被烧死,又或是如野史流言般遁入空门,这些都早已成为了历史的悬案。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算是历史学家们也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随着皇宫的一把大火而殒命,如此朱棣才能成功登基。另一种,则认为他成功逃离,他的下落也成为了朱棣至死都在挂念的心病。

究竟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如今在我们看到了郑和的灵媒密信后,似乎已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自应天府一别后,主上终日挂念陛下,寝食难安。”只见密信中继续写到,“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是以主上暂代帝位,盼陛下以归。”

狗屁!

看到上面的话时,我不禁暗自腹诽。要是朱棣真如郑和密信中所言,希望朱允炆回来继续帝业,在靖难之役后他也不会干出那些天怒人怨的残忍之事!

据史料记载,朱棣篡位后,对支持朱允炆的大臣们赶尽杀绝。一些忠于朱允炆的臣子甚至被他施以剥皮或下油锅的酷刑。那些臣子的女眷,则被他实行残酷的“转营”。

转营即把这些女子丢入军营,她们每人每天都要经受数十人的凌辱,被摧残致死的,朱棣便下令将尸体喂狗吃了。

如此残忍的行径,朱棣可谓深得朱元璋的真传!

郑和密信中之所以这样写,我想只是朱棣放出的烟雾弹罢了,想要迷惑朱允炆让他现身,好让自己彻彻底底的了结这块心病!

然而,继续看到下面的内容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猜测了。

“今国事危如累卵,罅都狐仙渐醒,虽有太祖龙钟暂镇,但刘基已匿,大明再无人可安抚狐仙。今主上万盼陛下以归,重临帝位,如此方能与狐仙重修于好。望陛下念我大明江山不易,黎明百姓疾苦,早日重登九五。”

密信到此结束了,而我也惊呆了。

罅都狐仙?我知道就是那只被朱元璋吃掉的异种狐狸!我们从五陵郭寻回太祖龙钟,恶战织田信长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难道此事还没完结吗!?

而如果真是因为那只狐狸的怨魂再次作祟,朱棣又凭什么认为朱允炆能解开此劫!?难道……朱允炆也是异侠!?

“我知道朱元璋古寺食异的事。你们寻回太祖龙钟我也了解。”只听项爷说到,“小江,胖子,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我知道我知道!”什么都知道的胖子老毛病又犯了。听到他这话我心里不禁一咯噔:这厮嘴里又要开始吐不出象牙了。

“一定是朱允炆睡了狐狸精!朱棣篡了他的位,狐狸精不干了!所以朱棣才求朱允炆回来安抚他的姘头!”

果然……

“呵呵,胖子,你不写小说真是屈才了。”项爷无奈的笑道,“小江,说说你的看法。”

“我……”被乌七八糟的胖子搅了思路,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也猜不出来。不过……我觉得朱允炆很可能也是异侠。而且是个实力甚至在刘基刘伯温之上的异侠!”

“朱允炆肯定是异侠,否则郑和的密信不会以灵媒的形式来承载。但……要说他是异侠,实力更在刘伯温之上……我认为不太可能。”只听项爷说道,“在我华夏史上,曾出现过无数奇人异士。而只要他们是异侠,并且的境界达到小成境以上,必定会在世间留有传奇。”

“在管儿局内部资料中,曾根据实力以及对世间的影响力,对古华夏异侠进行过一次排名。在这份排名的前十名中,有三位来自于明朝。”

“这三人你肯定也听说过,他们就是:张三丰,刘伯温以及王守人。这三人除了实力至少已达大成境外,他们的名望和影响力在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源远流长。”

“但在排名之外,还有许多小成境以上的异侠,就比如我龙虎山的历代天师。无论如何,只要拥有了小成境的实力,异侠便绝不会掩饰自己的光彩。就算隐世,世间也会留有他们的传说。”

“如果说朱允炆实力堪比甚至超过了刘伯温,那么就算他遁走隐世,时至今日,世间或多或少也会流传着关于他的传奇。但很遗憾,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成谜,所以我想……他就算是异侠,应该也达不到小成的境界。”

“那……”听到项爷这样说,我忽然想起个事,连忙向昆松问道,“对了昆松,我记得巫通王拉玛铁波迪曾师承刘伯温。他有没有留下什么关于朱允炆或者狐仙的记录?”

听到我的问话,昆松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们暹罗不像你们华夏有官方的异侠或降头师管理机构,很多历史都被我们遗忘了。不过在我继承巫通王传承的时候,陛下曾向我说过一些话。但……很遗憾,他说的话我听不懂。”

“巫通王向你说的话应该是殄文。”项铁庆一下子就猜到了昆松说的是什么,“殄文是死人,或者说鬼魂用来交流的语言。据我所知,普天之下能听懂殄文并能用殄文和死者交流的人只有三个。”

“三个?”我疑惑的问道,“您说的其中一个人是不是明惠大师?另外两个人又是谁?”

“其中一个的确是你伯公明惠。”项爷显然已经知道了我和明惠的关系,然而他之后提起的人却让我倍感意外,“而另两个人也与你有关。就是你爹和你爷爷。”

我草!我们江家那么牛逼!?我咋不知道!?

“几十年前,我还是青年的时候便离开了龙虎山。那时还没有管儿局的存在。”只听项铁庆回忆道,“我下山时正赶上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所以我想靠着一身所学来为国效力。”

“我加入了国家的军队,依靠我的能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然而,个人的力量再强大,在以综合国力为较量的战争中却无法起到太大作用。”

“在一场战斗中,我的战友全都牺牲了,而我也被敌人包围在了一片玉米地里。那时,我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