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正如陈抟走之前所说的那样,李楠已经足够强大,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收复,骑兵的壮大使宋军如虎添翼,她带着“李家军”直捣上京,如狼似虎的宋军所向披靡,契丹人屡战屡败,上京被围三年,其他契丹各部假装未收到萧绰的求援信,不发兵救援,萧绰无奈率全城人后撤,这场战争才总算闭上了幕。

在辽朝与宋朝交战之际,高丽王果真耐不住寂寞,出兵占领了渤海故地,顺带着也牵制了辽朝东京辽阳府(现辽宁辽阳市)的守军,以至于萧绰唯一一个救命稻草也没了用。

消息传到军营,李楠并没有任何关于高丽的动作,一直把萧绰赶到呼伦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中蒙交界)附近才收兵回上京,又转而带兵占领了东京。

说着轻松,战争却是相当残酷的,长白山如今被高丽占领,李楠没有理会他们,一直北上把契丹人赶到了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中间的宋军也面临了许多磨难,比如御寒的冬衣不足、很多人都被冻伤甚至冻死,间或会遭遇到契丹人的小股狙击,死了的也就死了,但是活着的,都是可以以一当十的汉子。

宋军一直打到库页岛附近,被攻下的原属于辽朝的城池如今都安排了宋朝的守军和官员,还有一些投降的契丹人,原属于辽朝的东部和南部全部纳入了宋朝版图,等到这队远征军凯旋的时候李楠已过了天命之年,五十好几的人脸上刻满了风霜,花白的山羊胡和唇上的小胡子占了大半个脸,身材缩的更加娇小,因为长期在马背上的缘故,有了点罗圈腿,精神却依旧矍铄。

当初不理高丽是因为辽朝未灭,她不想在那时增加高丽这个劲敌,而宋朝这样的态度在高丽王看来就表示默许了,他心满意足的守着长白山等地,一直保持着中立状态。

远征军回到辽阳府之后,出其不意的出兵长白山,打响了宋朝与高丽的第一战,而在这措手不及之下,高丽军队唯有撤退。

李楠之志自不单单是长白山,早在凯旋的路上就给赵恒上了奏折,以高丽侵占宋朝长白山等地为出师理由,要灭了高丽,在高丽人看来,这是一场侵略战,但是在宋人眼中,这是开疆拓土的绝世功勋。

朝中对于这件事意见不一,李楠虽然远离朝堂多年,但是只要清溪书院在一日,她就不缺门生,面对众官员的七嘴八舌,赵恒犹犹豫豫的不敢下决心,刘娥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如今四海唯大宋马首是瞻,皆因王爷,若他日王爷薨,小国壮大,燕云之耻未尝不会重现也。

刘娥的意思是,光靠国力震慑住那些小国是不行的,唯一可行之道,是在自己能力尚可的情况下,把那些小国都纳入大宋的版图,即使有一日大宋国力衰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些已经成为大宋行政单位的小国也已经没有了反抗的能力。

圣旨很快送到前线,李楠大胆的向高丽进军,身经百战的大宋军队又如何会畏惧这区区一个弹丸小国的疲兵弱旅,战争持续了三年,高丽军队不敌,一退再退,高丽王退到黄海海边再无可退之地后,只好投降。

后来,宋朝在原高丽王朝设立高丽府,朝鲜半岛从此纳入大宋版图。

一切结束后,李楠押着高丽王亲眷归京,自她从德胜门出征那日起,到回归那日,已过去了十三年,她和赵惜若到这个世界也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李楠自是得到了不世的荣耀,不止以后见了皇帝免跪,还有一大堆的封号和赏赐,可是对她来说,这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她之所以如此拼命,也不过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已。

高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争,经济疲弊、人口稀少,赵恒在接受了高丽王的受降仪式后,好言劝慰他回去好好发展高丽的经济,高丽的领导阶层和经济体制都没有变,唯一变的是,他们不再拥有自己的军队,只保留一些用于维护治下安全的衙役,至于宋朝派往高丽的驻军,每年也都会有变化,以防止高丽王和驻军首领联合叛变。

高丽王自是千百个不愿,只是身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也没有反对的实力,唯有黯然答应。

这个方法是李楠上书为赵恒出的主意,宋朝官员不懂高丽实际情况,派遣官员会激起高丽人的反感甚至反抗,对于慢慢同化朝鲜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国两制”的构想正好适合如今的情况。

辽朝和高丽的事情解决后,其他小国的归属就提上了日程,当时,宋朝西南有大理,西部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再往西有黄头回纥、西州回鹘、黑汗,往北有萧绰在那里建立的北辽,势力虽小,流动性却相当大。

从李楠收复辽朝、灭亡高丽之后,这些效果便纷纷上书、派遣使者表示臣服,在李楠看来,在国力强盛的时候他们所表示的臣服,根本毫无效力,她要的,是真正的臣服。

从领土到主权的臣服。

赵恒却不想折腾了,不管李楠和刘娥怎么劝都死命的摇头不肯下圣旨,他从上京回来就一直身体欠佳,此刻正坐在御塌上,刘娥坐在他旁边为他轻轻揉捏着全身的骨头。

他对李楠自然还是充满了崇敬,只是李楠大他太多,此刻在他的眼里也已成了一个小老头,说不得哪日就没了,他同样也犯了他伯父和父皇所共犯的错误,只是胆子太小,不敢奢望那些,也只是希望李楠能常伴他左右而已。

十三年,他等了太久了。

李楠自然不懂他心里的这些小九九,她已经五十八了,这是一个早该儿女膝下的年纪,她却没有天伦,也无法拥有天伦,她唯一想的,只是实现自己一直所想的而已。

“皇上只需下个圣旨,如今大宋国力强盛,不怕他们不答应,即使他们不答应,臣也自有办法让他们服气,皇上因何不肯?”

“皇叔奔波了这么多年,朕着实不忍让你再征战,那些事,待大宋休养若干年后,再筹划也不晚。”无论李楠怎么说,赵恒反复就是这几句话,死活都不肯下圣旨。

李楠本以为赵恒会支持她收复那些小国,但是赵恒这样的态度着实让她生气,不顾一朝的天子和皇后皆在此,居然拂袖而去,赵恒倒是没什么,刘娥的脸上却颇不好看,但是碍于燕云,也就咽了回去。

已经成为老太婆的赵惜若也觉出了李楠的不对劲,她做什么都似乎太急切了些,总是想要快,生怕时间不够用似的。

李楠是怕时间不够用,因为她已经年过半百了,她想要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建立大宋帝国的宏愿,什么都不足以成为她继续下去的阻碍,赵恒亦不行。

在此之后,她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赵恒依旧不改变心意,李楠看他微闭着眼睛、一副亡国之君的靡靡之容,一时急了,抽出挂在墙壁上的尚方宝剑,走近赵恒一下子劈开他面前的放茶水的御案,御案一分为二,赵恒被吓的一激灵,登时滑到了地上,喘着气汗涔涔的看着李楠。

“皇上一意孤行,误人误国,臣请愿告老还乡!”李楠丢下这句话,扬长而去。

赵恒被她吓的不轻,本来身体就不好,她走之后就发了高烧,呓语不断,朝中之事全部交给了刘娥,刘娥从此就从后宫慢慢走上了朝堂,她与李楠的志向自然是一致的,不久之后,圣旨便首先抵达了西夏(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主要内容是期望他们的国君能来大宋作客,大宋必会热情款待之。

西夏王和众臣僚商量许久,一边害怕宋朝会扣留国君,一边更害怕不去的话宋朝会发兵攻打西夏。最终侥幸心理占了上风,认为中原国君一向以礼待人,所以西夏王最后决定去开封,只是他一到开封就被扣留了,李楠逼着他把西夏领土送给宋朝,这算是明夺了,西夏王哪里甘愿?死扛着不愿交出领土,李楠就拿他威胁西夏臣子,臣子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要国君,一派主张另立国君,吵吵嚷嚷也分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楠却没那么多耐心,**二十万于西夏国境之外,明摆着他们不同意交出领土就要攻打了。

党项族也不是软柿子,硬碰硬他们也不怕,这确实是又一场硬仗,宋军凯旋后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再次上了战场,当然,最后的结果毋庸置疑的是宋军胜了,党项族人少,虽然彪悍但是比他们更加彪悍的契丹人都被赶到了西伯利亚的极寒之地,更别提他们了。

如法炮制,宋朝在西夏国设立西夏府,收了他们的兵权,依旧“一国两制”,从此之后,玉门关以东的领土纳入大宋版图。

西夏之后,便是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