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 印度外道种种(1/3)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国禅门也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在佛陀千百万弟子中,大多数是从外道转投佛陀座下,如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29]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将涅槃时,最后皈依三宝的须跋陀罗[30]也是外道。其实,揆诸佛教历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进入佛教之门,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谛之后,就坚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证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学“五明”[31]及哲学“四吠陀”[32],也都是外道之学。

佛陀时代的社会,由于婆罗门的堕落,自由思想的勃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偏激的沙门教团,后来佛陀创立教团后,即称他们为“外道”。关于外道的种类,诸经论所举甚多,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但一般都以“六师外道”[33]为代表。

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师。六师各有十五名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其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共九十六种。所谓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数论派、胜论派、离系派、兽主派[34]、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

据《北本涅槃经》载,印度有六种苦行外道,专以苦行而希求未来的乐果。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受饥饿;二、投渊外道,潜入寒冷深渊,忍受冻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热,甘受热恼;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于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学习牛犬啮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诸经论中,把各种外道大别为两类:第一类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种教法学派;第二类是内外道,即指附于佛法或佛教内的妄执一见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将外道和邪见归为同一类者。

在《翻梵语》一书中,则举出散见于各经论中的外道名称,共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例如:《阿毗昙毗婆沙》中的“苏尼哆弟子”,译作“血”,即拜血的外道;《杂阿毗昙》中的须那刹多罗等,译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须密经》中的难陀婆嗟,译作“欢喜犊”,即学习犊牛的外道;《杂阿含经》中的“萨区”,译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译作“恶语”,即以恶语来求解脱的外道。此外,如“阿兰迦”,译作“鸟名”;《阿毗昙毗婆沙论》中的“郁陀迦子”、《百论》中的“郁陀罗伽”,译作“獭”,即学獭的外道;《杂阿含经》、《外道诱质多长者经》中的“阿耆毗”译作“火”;《佛所行赞》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译作“火”,毗舍译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试想拜火、拜天、学鸟、学兽……却不从净化心灵做起,如何能解脱烦恼呢?所以,执著颠倒妄想,只是浪费时光。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肠小道,迂回曲折,时有迷途之险;而佛教,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圆满法义,才是真正的“内学”,信仰业力因果,不再把祸福寄托给神明主宰,能以“我是佛”,自我尊重,自我要求,当下即是无有浊恶的庄严佛国净土。

【注解】

[1]公元前327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创建孔雀王朝。

[2]据载,阿育王早年为巩固王位,不惜铲除异己,残暴无道,有“暴恶阿育”的恶名。直至揭邻伽战役,亲见惨烈之状,乃幡然悔悟,立志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见阿育王以法治国的仁政,而改誉为“正法阿育”王。

[3]阿育王也将他所推行的种种事业、政策法令、敕令铭刻于全国各地的摩崖、石柱上。计有大摩崖、小摩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法敕成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

[4]中印度的法难使佛教兴起了“千年法灭”的末法思想,并产生了寻求王臣等有力外护的理念,此对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5]又称“譬喻论师”。主要是指经量部的开创者鸠摩罗驮(又称童受)及佛陀提婆(觉天),因他们善用譬喻说法,撰有《喻鬘论》、《痴鬘论》等,故称为譬喻师。依《异部宗轮论》载,经量部系于佛灭后四百年由说一切有部分出,时间约在《大毗婆沙论》结集之后,此前即为譬喻师。此后,譬喻即成为此派的最大特征,并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由于此派的教义富含大乘法义,故在说一切有部中属于先进的异端。

[6]据佛音的《论事注》,案达罗派共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义成部等四部,均为大众部最后分出者。

[7]是摩揭陀国巽伽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时代,婆罗门大臣婆须提婆篡位所建,四传至善护法王朝被案达罗王朝所灭。

[8]据传,案达罗王朝乃雅利安族与土著的混血种族,武力强大。案达罗王朝对佛教有几项德业:(

一)特意保护著名的佛教遗迹阿摩罗婆提大塔的建设;(二)开掘阿旃多窟院;(三)耶耆那舍利王时,将黑蜂山的洞窟赠予龙树菩萨,且予以保护。此举对大乘佛教的兴隆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9]希腊自亚历山大大帝以后,又建立了夏王国,于公元前189年顷入侵西北印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10]弥兰陀王,又称为“守正义之王”,受民众拥戴。王与那先比丘之间的佛教问答内容,即今流传的《那先比丘经》(南传称《弥兰王问经》),是记载当时佛教教义发展情况的珍贵史籍。弥兰陀王皈依佛教后,曾在流通的货币上绘轮宝,并刻随法者之字,由此可见,王对佛教的护持。晚年舍王位出家,建弥兰陀精舍,后证阿罗汉果。

[11]大月氏原居我国西北敦煌、祁连山之间。汉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夺塞族、乌孙之地,降服大夏,定都于妫水之南的蓝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诸侯五翕侯,分别镇抚旧地,五翕侯皆隶属大月氏。其后百余年中,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余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后又征伐安息,并吞高附之地,并灭濮达、罽宾,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后在印度即称贵霜王朝,然我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12]胁尊者,为一切有部的论师,因精进修行,未曾胁卧,故名之。胁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没落,入中天竺华氏城与马鸣对论,并折服之,马鸣即入尊者门下,受具足戒。其后胁尊者归北天竺,马鸣留住中天竺宣扬佛教。后迦腻色迦王攻伐华氏城,请马鸣归国弘化。

[13]马鸣,中印度舍卫国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智辩无碍,僧侣备受攻击,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马鸣才气纵横,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的先驱,开优美文体文学的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将佛陀的一生,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又以难陀的故事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写成《孙陀罗难陀诗》,均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14]如以犍陀罗为中心的“犍陀罗美术”,即是与大乘佛教相应而兴起的佛教艺术,流行于公元1—5世纪期间,在迦腻色迦王时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融和希腊雕塑艺术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随之兴起。其中,有佛、菩萨像及“本生谭”等造型雕刻,诚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证。随着佛教东传,此期佛教艺术影响广及中亚、中国、日本及南洋等处。

[15]胁尊者的学风,直取精要,与有部学者大异其趣,他曾评方广经为:“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可见他已接受由南印度传至北印度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学者,著有《异部宗轮论》等书,玄奘大师《西域记》卷三记载:“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驱小径。”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证。马鸣菩萨的著作甚多,属于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论》等。又因亲近胁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响。

[16]戒日王皈依佛教后,即致力宣扬弘布,建立精舍及数千佛塔,储备饮食医药,施诸贫困。每年一度集会诸国沙门,于三七日中,四事供养。又每五年举行无遮大会,玄奘大师旅印归国前,王于曲女城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到会,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大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难论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国王并于会后皈依为弟子。会后,玄奘大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的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17]那烂陀寺是公元5世纪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为纪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7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该寺初以唯识学派为主,其后演变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该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的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的玄奘、义净及新罗的慧业等诸法师皆曾来此参学。

[18]戒贤,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至那烂陀寺遇护法菩萨,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论退南印度一大外道,获王嘉赏。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玄奘师事之,且传习其法。

[19]玄奘大师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西行,贞观十九年(645年)离开印度,返回中国,义净大师则于公元671年左右到达印度,其间相差约三十年。义净大师幼年出家,因仰慕法显、玄奘大师的西游,于唐咸亨二年(671年)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其后参与译经工作,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

[20]超戒寺,又称“超行寺”、“超岩寺”。全寺共有107座殿堂与6座学舍,中心为观音大殿,周围有53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诸神像。学僧往来频繁,与那烂陀寺等,共

为密教的中心。著名的密教大师阿底峡自小于此受戒、学习,后任住持。1203年,该寺被毁坏。

[21]密教的演化过程,从咒语诵念、礼拜诸神的“杂密”开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纯密”阶段,最后又进展到与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与女性**象征宇宙最高实体的“梵”,乃湿婆神与其配偶神孕化万物之力,欲寻求解脱,则须崇拜之)结合。印度佛教至此堕落于大乐思想中。8世纪后,瑜伽、中观渐失去创造力,而多流于注释、训诂、论议,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达磨的覆辙。多数学者为兼通中观、瑜伽两派,同时又为密教师,可见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响极深。

[22]西藏原与印度接触频繁,常至印请僧入藏弘法,如寂护、莲华生、莲华戒、阿底峡等高僧皆曾入藏弘法。因此,当超戒寺被毁时,西藏以此因缘,便接受了该寺僧人所携出的大量典籍,尔后成为藏传佛教藏经的基本典籍。

[23]摩诃菩提会,是达摩波罗在美国学者奥尔科特等人的支持下所创建。初时筹组于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后正式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设立会址。最初目的在于自印度教徒手中收回圣迹菩提伽耶大塔,并复兴印度及世界各地佛教。

[24]“孟加拉国佛教会”成立后,积极展开弘法布教工作。1901年,建立加尔各答第一座现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为该会会所,并成立分会。

[25]佛教圣典协会,1892年由印度人在加尔各答成立。该会的工作包括每年刊行年报、从事原典校订、翻译和出版,为印度学者研究佛教的中心。由于参与工作的学者多为大学校长、教授,因此带动了大学研究佛教的风气。

[26]安培克,出身印度贱民之家,少年时代受到歧视,而深感阶级制度的不公平。后因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栽培,赴美游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经济学与社会学。其后任教师、律师,活跃于印度政治界,奔走呼吁废止阶级不平等制度,主张解放下层阶级。印度独立后,担任新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及首届司法部长,并为“种姓联盟”主席,竭力倡导佛教的平等精神。曾在印度各地发起“贱民改信佛教运动”,使无数下层阶级由印度教改信佛教,乃现代印度复兴佛教运动的盛举,故有“下层阶级慈父”美誉。著有《释迦和他的宗教》一书,在1968年“全印度佛教会”中,通过为印度新佛教徒的圣典,他对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影响可见一斑。

[27]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特别安排扩大举办佛陀圣诞二千五百周年纪念。又配合佛教遗迹的出土,印度主要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尸那迦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并且在加尔各答、鹿野苑等处成立博物馆,供各国朝圣者参礼。

[28]此次戒会缘起于1997年5月在佛光山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佛教研习会”,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藏传佛教僧信代表的一致联名签署礼请佛光山寺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传授比丘尼戒法。佛光山乃联合南传、藏传、北传佛教界,共同圆满这次世界的传戒大会。值此胜缘,计有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尼泊尔、日本、韩国,及非洲、欧美等国的一百五十余位戒子参加(并有一千五百余位在家信众参加三皈五戒),此次戒会的圆满达成,使得自11世纪以来在印度及南传国家中断的比丘尼教团得以重光,也为佛教历史写下新的一页。

[29]迦叶,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陀成道后不久,即秉佛陀的教化,归入正法。

[30]为佛陀入灭前,最后受教诫得道的弟子。得道之时,年已百二十岁,聪明多智,闻佛说八圣道,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先取灭度。

[31]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的学术分类法。(一)语言学的声明;(二)工艺学的工巧明;(三)医药学的医方明;(四)论理学的因明;(五)宗教学的内明。

[32]吠陀,乃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的总称。为与祭祀有密切关联的宗教文献。有四种即:(一)有关赞歌的《梨俱吠陀》;(二)有关歌咏及旋律的《沙摩吠陀》;(三)有关祭祀的《夜柔吠陀》;(四)有招福、咒咀、禳灾等咒词的《阿闼婆吠陀》。

[33]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即:(一)删阇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的先驱。(三)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论的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是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的主导者。(四)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的业报。(五)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的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的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34]专指崇拜湿婆为兽主的宗派。主张主宰神(湿婆)为动力因,兽之个人我及自然世界为其结果。于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各种义务,遵守规定,依之解脱现世生存的苦,即此派的根本宗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