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精讲精学

▶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一个创造无数奇迹的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壮丽画卷,为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的同时,不禁会思考:党的生机与活力来自哪里?是什么因素使得党能够历经风雨而更加坚强?答案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清醒认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群众视为党的“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作风建设的传统和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获得了不竭的动力和制胜的法宝。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我们党的整个作风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作风是立场和世界观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有什么样的立场和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作风。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史观而区别于以往所有的唯心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始终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世界观,视人民群众为根基和血脉,视群众路线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努力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付诸实践,不断铸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因此,从根本上说,抓作风就是抓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谁、执政为谁的问题。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所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还因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所有方面,都同党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相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其源泉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脱离了人民群众,高高在上,也就脱离了最有生命力的实践,难免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的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作风。当前我们党的作风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源于脱离群众、违背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一些人心中没有群众,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甚至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只做表面文章、官样文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反映的也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党和群众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李景田)

▶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

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政治优势,防止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为此,应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充分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利益诉求,做到知民情、解民意、暖民心;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以实际行动解民忧,以真挚情感暖民心。

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干部学风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好作风、好学风和独特优势。加强干部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不断增强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应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端正学习态度,切实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的不良学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认识事物;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以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广大干部坚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扎扎实实地办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好事。为此,应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跳出文山会海,不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觉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开展工作;善于把发展思路分解落实到每一件工作中、细化到每一项任务上,做到每项任务都有人头指标、每项工作都有完成时限和检验标准,靠实绩说话、用实绩来考评干部的工作成效,形成察实情、干实事、求实效的优良工作作风。

以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为着力点,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监督保证制度得到遵守。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责权统一的责任制度,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工作目标管理的整体框架中,与业务、事务工作一道部署、一起落实、一并考察。二是完善干部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用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干部作风进行考核,形成正确导向。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并探索其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效监督的合力,为优良干部作风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崔展华)

▶ 为什么说“三严三实”是党的作风建设新标杆?

严则生威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不严,难以治党,难以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严,才能树立领导干部的权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为政者具有良好的德性,由内而外,才有治国平天下的资格,才有治理好国家的可能。就当前而言,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以道德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群众,才能树立领导干部的权威,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做到以德服众、以德生威。群众的评价,首先指向对领导干部道德的评价;群众的“口碑”,往往来源于对领导干部道德的“口碑”。领导干部若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想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十分困难的。严,才能树立制度的权威。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国家治理靠各种规则、制度和法律,领导干部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制度和法律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制度、法律心存敬畏,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树立和维护制度、法律的权威。否则,制度、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就会破坏其权威性,削弱其执行力,难以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规范、引导和惩戒作用。严,才能树立执政党的权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在群众面前具有至尊的权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固,党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党的权威是建立在领导干部权威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党的权威才能树立起来;领导干部权威的坍塌,对于党的形象也是一种损害。

实则成事

中国共产党是靠实干起家的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切实可行的步骤、给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诠释了实干兴邦、实则成事的道理。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好大喜功,这是党的作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实,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党的方针政策要转化为行动的指南,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才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政绩工程,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甚至留下不少后遗症。领导干部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群众是最讲实际的,有诸多生存困难需要领导设法解决。领导干部只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保一方平安、谋一方发展,才能给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改善群众的生存境遇,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陈金龙)

▶ 如何以制度建设的新成效,确保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紧迫任务。制度建设的“四个关键”,即建立制度的关键是管用;执行制度的关键是严格;落实制度的关键是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监督制度落实的关键是违反制度必须追究,抓住了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促进作风转变并取得长效的关键。

管用的制度,才是科学的制度。建章立制的目的,就是改进工作,推进发展。当前,就作风建设而言,就是要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制度往往空洞乏力、沦为摆设,只会让群众更反感。因此,不管用的制度坚决不能搞,否则就是新的形式主义。在研究制定克服“四风”之策时,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

执行制度必须严格。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只有严格执行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和权威性,否则就是一纸空文。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订立的制度不可谓不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刚性不足、弹性过大、力度递减,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因防范纠正不力而引发“破窗效应”,最终损害的是制度的权威性。

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是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防止权力寻租的最有效手段。这就要求在落实制度时,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例外、无特权,确保制度的严肃性,从而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违反制度必须追究,确保硬约束、可追究、公开透明,这是监督制度落实的重要环节。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就要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一旦触犯制度的底线,就必须毫不迟疑地加以追究问责;同时,用公开透明“倒逼”制度的执行。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制度运行的刚性,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中的缺陷和漏洞,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体制机制。

制度的建立、执行、落实、监督,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整体,也是确保权力正确运行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才能避免走过场、一阵风。衡量制度生命力的标准,归根到底是让群众满意。解决“四风”问题,必须要让群众看得到改变、让基层感受到改变。只有这样,教育实践活动才会有实效,作风转变才会保持长效,各方面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