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辅导助学

王巍: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正本清源

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马克思生前没有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也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称为“旧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它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又是辩证唯物主义,但并不是说存在着两个“主义”。这两个“主义”实际上是同一个“主义”,是“一整块钢铁”(列宁语),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名称和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辩证法和历史观。在马克思本人那里,辩证法和历史观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辩证法是现实的人的发展的辩证法,即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的争论,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名称,而在于它的内容和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历史唯物主义既讲物质,也讲精神;既谈规律,也谈自由;既重视阶级分析,也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他所创立的新哲学并不“提供可以使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是方法,是工作的指南,其基本功能就在于从现实历史的具体社会规定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现存社会的本质和真正趋势,作为改变现实的方法和指南。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论。

完整准确地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苏联教科书体系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关注很少,仅有的解释也只是简单强调上层建筑越是适应经济基础就越能发挥作用,将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仅仅概括为阶级斗争。这样,上层建筑的能动因素便被缩小到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既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强调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更好地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发挥顶层设计对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反作用。

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思想,加强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不是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看作是孤立的、分散的存在,也不是把社会看作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又都按其自身独立的规律发挥作用)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应更加注重改革中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体逻辑,发挥改革的综合效应。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敌视人,恰恰相反,其理论主题就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内在蕴涵着人的利益、交往、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摘自《学习时报》2014年2月24日)

余沛:唯物史观: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那么,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会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终于揭开了“历史之谜”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和目标是建立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规律的坚实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统治地位。那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18世纪的意大利思想家、历史哲学家维科,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梯也里、米涅,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等,都力图揭开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无法完成这个历史性任务。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其墓前发表的讲话曾深刻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个人;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不同时代的物质实践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最主要方面,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等等。“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终于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终于揭开了“历史之谜”。

如果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指出,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创造来源。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无法逾越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恩格斯在谈及剩余价值学说时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人类社会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迭,可以理解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人类终将走向共产主义。这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和谐、最美好、最高级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理想与其他抽象理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客观的必然性。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社会理想都只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最终消失,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正是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只有几十个人,现在成长为拥有82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转变,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支撑这一伟业的,首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在革命斗争中,无数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流尽最后一滴血。1928年3月,革命烈士夏明翰为了崇高的理想,从容赴死。他临刑前写下了《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 “只要主义真”,多少人矢志不渝、舍生取义。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万人。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是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首先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上。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情况下理想信念都不动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

艾文礼: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精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进思想武器。当前,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制定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以当

前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不能脱离现实;反过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为客观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也才能成功地指导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制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不做脱离实际的决策,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意愿,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在此基础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提出符合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是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出发制定出来的。它的科学性来自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思想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原有的生产关系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随之改变,并由此引起社会体制机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生动教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同时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毛泽东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今世界,各种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的中国改革,必将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依靠人民力量推进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基于这条基本原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我们党的宗旨和纲领。建党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只有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站稳脚跟,不断取得事业的胜利。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全面推进我们的改革事业,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制度、法治和观念上,着力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学好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不仅捣毁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避难所,为哲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思维方法。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前,一些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思想认识问题,有的公开反对和攻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指导作用,宣扬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有的以“发现历史真相”为名,丑化人民革命的历史,诋毁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有的以所谓“学术创新”为借口,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颠覆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的正确结论;有的全盘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哲学理论,追求所谓的“价值判断中立”和“普世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我国有13亿人口,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必须有正确的哲学理论作支撑,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8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