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处置张亮(1)

“郎君!中书侍郎马周、大理寺卿孙伏伽和大理寺少卿狄仁杰,在外求见!”一名宦官躬身道。

李承乾头也不抬道:“让他们进来!”

“诺!”宦官领命退了出去。

“内官,殿下怎么说?”孙伏伽见宦官出来,急忙上前问道,三人之中,就他比较急躁些。

“郎君让你们进去,请随我来!”宦官说罢转身便走,孙伏伽三人急忙跟上进了大殿。

“参见殿下!”马周、孙伏伽、狄仁杰向李承乾行礼道。

“免礼!赐座!”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毛笔道。

“谢殿下!”三人谢恩后,走到一旁坐下。

等三人做好后,李承乾问道:“你们三人前来,想必张亮谋反一事已经有了结果,是否已经查明真相?”

“殿下!经过臣等审问,张亮假子公孙常和术士程公颖二人已经招供,这是他们的供词,还请殿下过目。”马周说罢,示意孙伏伽将公孙常二人的供词给李承乾看。

孙伏伽急忙抽出公孙常二人的供词,一名宦官上前接过,转身将供词送到李承乾面前后退了下去。

李承乾翻阅公孙常二人的供词,时不时的询问上一两句,马周都一一作答,最后,马周干脆将事情的经过说给李承乾听。

“原来如此,这二人倒是贪生怕死,稍微吓唬一下,便什么都招供了!”

“除了供词外,可还有其他的物证或者人证,能够证明张亮谋反一事?”李承乾问道。

单有供词,却没有物证和人证的话,很难定张亮的罪,不管怎么说,张亮好歹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要是他倒打一耙说是别人陷害他,谁又能把他怎么样,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那么好诬陷的。

当然,要是张亮自己已经招供的话,这事就好办了!

“殿下!除了这二人的供词外,便是狄少卿带人去安邑坊捉拿的两百人,就不知道狄少卿可曾问出什么来。”马周说道。

狄仁杰拱手道:“殿下!经过臣审问后,这两百人除了是张亮假子,以及张亮命他们悄悄潜伏在安邑坊外,再没有其他的了!再多的他们也不知道。”

“张亮有假子五百,这才搜出两百,也就是说张亮还有三百假子不知在什么地方。”李承乾问道。

“是!”狄仁杰点头道。

也就是说,另外的人可能没有在长安,也有可能就潜伏在长安城内各处。

“张亮可曾招供?”李承乾问道。

没有物证和人证,只要张亮能够招供,这个案子一样能够结案。

“殿下!张亮矢口否认谋反一事,就连将这二人的供词摆在他面前,张亮都没有招供,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冤枉的。”马周说道。

马周将张亮是怎么狡辩,一五一十的告诉李承乾。

李承乾眉头紧皱,张亮不承认谋反,没有证据就无法治他谋反的罪。

可要说他没有谋反之心,张亮又为什么要这么多“养子”,还让他们在长安秘密潜伏。

三人静静的等待着,等待太子爷最终的答案。

“此事寡人会向父皇禀报!三位为此案辛苦了!你们的功劳寡人也会向父皇禀明。”李承乾道。

李承乾思索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件事交给李二,让李二头疼去。

听了李承乾的话后,孙伏伽顿时松了口气,有了太子爷这句话,他就不怕李二陛下会怪罪他了。

“谢殿下!既然这样,臣也就不打扰殿下!就此告辞!”马周起身告辞!

他是晋王府的长史,又是朝中重臣,不便和太子太过亲近,和太子走的太近这是大忌。

见马周都走了,孙伏伽也跟着起身告辞离开,唯独狄仁杰没有走,他是东宫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留下来没有什么问题。

“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此事?”狄仁杰问道。

“寡人也毫无头绪,不如将此事禀报陛下,让陛下圣裁!”李承乾道。

“臣以为张亮谋反一事,虽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是公孙常二人既然已经招供,想来张亮应该也有此心。”狄仁杰道。

“你的意思是?”李承乾问道。

“既然无法证实,而张亮却又有谋逆之心,何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危害扼杀在萌芽之中,以免后患。”狄仁杰道。

听了狄仁杰的话,李承乾有所领悟。

李承乾道:“好!就按你说的办,寡人这就去面见父皇。”

“臣告退!”狄仁杰起身告退。

李承乾则命王泉准备步辇,抬他去见李二陛下,将张亮的事情告诉李二。

翌日,早朝。

“大家看看,这是公孙常和程公颖的供词,他们已经招认张亮与他们密谋造反之事,大家说说看,应该如何处理此事。”李二命人将公孙常二人的供词拿给满朝文武看。

满朝文武大臣看过之后,李二这才悠悠开口道:“对于张亮谋反一事,你们有什么看法,大家心里有什么想法尽管说说。”

“不要有所顾忌,朕要听实话,不要听些奉承恭维,违心之言!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朕不会怪罪你们。”

众大臣一时拿捏不准李二陛下的心思,可李二陛下都说到这个份上,他们要是什么都不说吧!又不太合适。

要说在这太极殿内,谁最能揣测李二陛下的心思,那非司徒长孙无忌莫属。

众人目光齐聚在长孙无忌身上,辅机感觉同僚们的目光,知道要是自己不站出来的话,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

所以长孙辅机必须带个头打个样,给各位同僚示范一下。

现在是辅机同志的表演时间,众大臣目光迫切的请辅机开始他的表演。

就连站在最前面的太子爷李承乾,都回过头来,看着舅父大人,期盼着舅父大人的精彩演出。

李承乾心里清楚,按照历史的走向,张亮无论如何都死定了,因为他犯了李二的忌讳。

只是李承乾并不知道,第一个带头站出来表态要处死张亮的人,是不是他的舅父长孙无忌。

毕竟,历史书上并没记载,只是记载了大臣们都认为张亮该死,只有一人站了出来反对,说什么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杀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