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幼儿园开始思考职业(1/3)

我曾经和很多愁眉苦脸的人谈话,年轻人、中年人都有,他们当中有的人很迷茫,有的人很焦虑。他们向我大倒苦水之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问,我不知道从事哪个行业,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不知道去哪个城市,对于未来的一切,都是迷茫的。

在职场上打拼了几年的人,对择业和就业等问题也是毫无头绪,要么好高骛远,要么畏手畏脚。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有人20岁时做什么工作,40岁时还在那个位置上,一点也没有改变,有的人升升沉沉,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的努力和职业规划没有统一起来。职业规划很重要,蛮打蛮干是不行的,吃力不讨好不说,还把自己的前程耽误了。

在中国,大多数人是在16岁前后开始思考职业方向的,青少年要为未来工作选择一个专业,或者进入职业学院,或者进入大学,有的人则直接进入社会,从学徒做起。

然而,在经历了高考后,孩子和家长发现比高考更让人头疼的是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题。因为,在考试分数公布之前,他们很少关心专业选择。

也就是说,他们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本应该在10多年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并且做出最终决定。

问题出在哪?答案是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和思考。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职业思考。这是因为,职业的内涵很深,其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铺垫,具备大量的知识。在明确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从事哪种职业之前,人们都是在进行库存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

当然,长大成人之前,父母在孩子职业规划的路上起着关键作用。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职场素质,一方面是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一个人的情商和胆商。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绊倒在地上,父母要不要拉他起来?我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他已经有意识了,就要培养他的独立精神。

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而言,职业这个概念是模糊朦胧的。他们有可能在某一天天真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比如当老师,开飞机,当亿万富翁,或者是当个卖爆米花的商人。这些有关职业的梦想往往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十分远大,但很空洞,甚至是虚无缥缈的。

在我小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读书,我的回答是“为了以后当官发财”。老师批评说,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而,那个时候我太小,思想上根本达不到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境界,又因为家里穷,就单纯地想要过上有钱的好日子。其实,那时的我只有朦胧的概念,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职业。

在职业规划的朦胧时期,一个人的想法是不成熟的,它掺杂了幻想成分,甚至是错误的,但就是在不经意间,职业的种子就埋下了。

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你所从事的职业与你的童年经历有着关联。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你所热爱的一切都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

股神巴菲特在4岁的时候,就做了人生第一笔生意——卖口香糖。每天放学后,巴菲特就先到爷爷的杂货店里以每包3美分的批发价格买一批口香糖,摆放整齐后就挨家挨户去推销。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不像现在到处都是便利店,当时出门购物要走一大段路,不太方便。因此很少有人会为了买一包5美分的口香糖,大老远地跑一趟杂货铺。

小巴菲特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以同样的零售价向别人推销口香糖,他个人则每包净赚2美分的差价,相当于是他的“跑路费”。

就这样,还是小男孩的巴菲特就展现出了商业天赋。他5岁时,销售可口可乐,11岁时,就开始购买股票。在幼年时期,巴菲特送过报纸,做过弹球生意,都赚得了不少钱。

有人会说,巴菲特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是个商业天才,天生具有经商天赋。但平凡人没有他天生灵光的头脑,不会那么早显露出职业潜力。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展现对某一事物的偏爱,只是有的人较早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则没有意识到。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叫小佳,从小就喜欢看各种童话书,作文成绩一直不错。小姑娘读小学的时候报兴趣班,选择了演讲班,这个班里的学生既要写作文,又要朗诵文章,好多小孩都觉得辛苦,而她却会因为写了一篇好作文受到老师表扬而高兴不已。

小佳上初高中之后,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就慢慢丢掉了对作文的兴趣,没有继续坚持写作训练。高考后,小佳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女孩子常读的英语专业。

直到大三的时候,小佳才意识到,她对英语专业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都不感兴趣,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写作工作。

于是,小佳重新确立了目标,立志要当一名写文章的记者,并且努力实现了职业目标。工作多年后,小佳回忆说:“原来我在小学时就萌发了写作的想法,遗憾的是没有坚持,当时也不知道写作文能当饭吃,不过兜兜转转还是找回来了。也许是童年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写作职业让我觉得很安稳舒心。”

在小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她初中起,直到大三确立职业目标之前,在这段时期内,她对职业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想法

,她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

有很多人的情况和小佳一样,对职业没有想法,不知道自己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尽管曾经喜欢写作,但那时候的小佳并不知道什么职业能让她通过写作赚钱养活自己。

按常规来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段时期,属于职业规划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业规划占了很大份额。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位,培养人格魅力和与人相处能力是重点。

初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提高学习成绩,还要培养个人品德,比如领导能力、个人修养、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

在这一时期,多数学生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未来会做什么,所以他们感到迷茫,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实际上,在职业规划的初级阶段,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属于正常现象。这一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就是一种库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未来能做好什么职业。

也就是说,只有前期积累足够了,人们才有可能挖掘出自身的职业潜能,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当一个人进入大学,成人以后,职业规划就进入发展期了。在这个时期,职业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加上各种课外工作实践,能够了解更多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信息。可以说,这是学生接触职业信息的爆发时期。

我的一个学生罗琳,她原本学的是英语专业,成绩还不错,大学时期她当过兼职英语老师,做过导游,还开过淘宝店。这些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让她在毕业时顺利应聘进了一家国际酒店,她从基层员工做起,一直做到了经理职位。

罗琳曾感叹说:“还好在大学时期做了那些兼职,后来才很快地适应了工作,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

当然,罗琳只是个案,她确定职业目标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成长经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路径,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

目前,大学校园基本都会为学生提供职业辅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此外,一些职业测评机构也在积极加入,通过对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兴趣爱好、能力等多方位的测评,进行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分析总结,并提供较为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建议。

不过,尽管各种职业测评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测评结果。真正做出职业决定,设定职业目标的,还是自己。一个整天只会唉声叹气、不会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人,实在不可能找到目标。

不得不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早已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了。的确,在古代,人们谋生的技能几乎很早就确定了,而且很少变动,农民就是种一辈子庄稼,铁匠就是打一辈子铁。

但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就业环境的波动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多数人会从事两种或以上的职业。曾经人们认为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就是指这个职业很稳定,能够作为一个终生职业。然而,如今也有很多公务员跳槽,选择了别的职业。

这些变化就意味着,一个人大学毕业顺利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很有可能只是一份工作,算不上职业。在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后,这个人可能会更换工作,最终才会确立职业目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职业目标最好在进入职场后3年到5年内确定。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份工作还是职业呢?

当你只是为了赚钱生存的时候,你做的是工作;当你更注重个人在岗位上的经验积累时,你做的是职业;当你不知道自己1个月或者1年后在干什么时,你做的是一份工作;当你每天都有目标,追求新进步,有年度工作计划,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规划时,你从事的就是一份职业。

从时间上来区分,一份工作干了3到5年后,才说得上是一份职业。有的人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很有热情,表现也不错,但却无法坚持,一份工作做了不到2年就厌烦了,甚至干了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了。这样短暂的工作**,也无法将一份工作做成职业。

不过要指明的是,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个公司工作3年,这个工作才算职业。职业的判断标准与公司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你所做的具体事务、发挥的职能相关联。比如,你是一个会计,无论你在政府财务机构上班还是为哪家公司服务,会计都可以是你的职业。

除了职能以外,所处的行业也对职业有所影响。再以会计为例,从专业来说,大家从课本上学到的会计知识都是一样的,具备相同的职能。

但工作之后,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有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人只有在某个行业工作了3年以上,才有可能比较了解自己的职能在这个行业发挥的真正作用。一个酒店的会计和一个医院的会计,他们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人们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往往会加入关于其所从事的行业的描述。由于多种变动因素的存在,建议大家在第一份工作后的3年到5年内确立职业规划。

从工作的第一天你就要告诉自己,走出过去的懵懂迷茫,启动你的职业马达,去搜索、去挖掘、去确认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份规划的时间跨度不用太长,但至少要有3年到5年。

而这段日子,就是你的职

业确定期,你会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你会知道你适合什么职业,能够做好什么,不擅长什么,又或者能够获得哪些进步。

在你之后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你可能会再次经历职业确定期,因为你可能会换岗位、换行业、换公司。但那时候你会发现,对于制定一份职业规划,你越来越顺手,目标设定越来越清晰,执行力越来越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 )曾提出了“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在职业规划领域深受认可。

舒伯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成长阶段,又分为空想期(4岁—10岁)、兴趣期(11岁—12岁)、能力期(13岁—14岁)。在这一阶段,一个孩童需要培养责任感、自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活动。

当一个人进入青少年中后期之后,也就是在15岁到24岁期间,他会经历职业生涯探索期。舒伯认为,15岁到17岁是暂定期,18岁到21岁是转移期,22岁到24岁是试行期。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时间段,人们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会集中学习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25岁到44岁期间,人们会处于职业生涯建立阶段。其中,25岁到30岁是职业修正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内,你可能会更换工作,调整职业方向。而31岁到44岁期间,则进入职业安定期,你将逐渐稳定于一项工作,按照职业规划发展。

外界普遍认为,25岁到44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职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会集中在这个阶段爆发。而当一个人迈入中年,进入45岁到65岁这个阶段后,他的职业生涯就会趋于稳定,维持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等到65岁之后,按照自然发展,人类生命进入老年阶段,其职业生涯也步入衰退阶段。这时候,很多人选择退休,不再关注职业的进一步发展,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兴趣上,安享晚年生活。

以上便是舒伯在1974年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划分的职业阶段。4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之后,舒伯的理论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了。

整体来看,如今在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两种趋势:一是起点越来越早;二是衰退期越来越靠后。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尽早的敲定职业目标,而且延迟职业衰退期的到来。

在中国的创业大军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他们研发产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早早地进入了职业生涯。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热衷于讨论所谓“韩寒现象”。当时的韩寒是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各门功课都不好,因为期末成绩7科不及格,以致高一留级两次。

但他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0年,高一学生韩寒退学,随即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者。

就是因为个人经历比较特殊,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好学生形象,使得“问题少年”韩寒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拥护,也有人批判。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16年后,我们再看韩寒退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当时争论的关于“好学生,差学生”的种种话题,其实都是多余的。韩寒辍学之后,当了赛车手、导演,还开公司当了企业家,不过他的第一职业仍然是作家。也就是说,韩寒在18岁那年就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而相比现今一些青年创业者,韩寒在18岁确立职业目标,还不算早的。不过,以韩寒为代表的职业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青年仍然遵循着读完大学再进入职场的轨迹。我们并不特别支持某一种职业路径,只是期望每个人能够尽早地找到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如今老年人(60岁之后)仍然工作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比如,医院的老专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行业资深人士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很有可能在60岁之后还会继续工作,因为这类职业需要的是长久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立足,成为业内不可缺少的人才。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当代职场人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超过50年,甚至在60年以上。如此,职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就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既然如此,不管是初入职场的人,还是想要转型的人,确立职业目标就成了第一要务。

职场规则:

◆职业的内涵很深,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铺垫,具备大量的知识。在明确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从事哪种职业之前,人们都是在进行库存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职业思考,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胆商。

◆在职业规划的初级阶段,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属于正常现象。这一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就是一种库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未来能做好什么职业。

◆从时间上来区分,一份工作干了3年到5年后,才说得上是一份职业。

◆25岁到44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职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会集中在这个阶段爆发。而当一个人迈入中年,进入45岁到65岁这个阶段后,他的职业生涯就会趋于稳定,维持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