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低成本尝试转型(1/3)

有预见性的职场人,往往在3年之前就在为转型做准备了。

通常情况下,转型是指从一种职业角色变成另外一种职业角色。比如,A原本是一个会计,后来做了销售工作,这就是一种职业转型。又或者,B原本是一个饮料公司的财务主管,后来去了一家木材企业做副总裁。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有过稳定的工作状态,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资源积累,再切换职业,才叫做转型。如果一个人只是这个月做销售,下个月做程序员,不能称之为转型。

也就是说,一个职场新人,是没有转型的困扰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各种职业的状态,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职场历练。

如今,随着职业的多元化以及职场人的心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一生中体验更多的职业经历,尝试更多的可能。这样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前提是你对转型有足够的思考。

2015年9月9日,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表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首次公开证实离职央视,“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文中,张泉灵表示辞职之后将成为某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创投界。对于央视来说,张泉灵是辞职了,而对于张泉灵个人而言,她是转型了。

从主持人到投资人,张泉灵的身份变化不小。当前,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人们的转型选择也更多了。比如,有高管辞职找了一块地养家禽,有人辞职开了客栈,有人辞职开酒吧等。

相较于辞职,个人选择转型的理由会更积极一点。一般来说,人是不喜欢变化的,因此大家往往选择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发光发热。决定转型,就意味着离开自己原先积淀已久的领域,挑战自我,或者重新认识自我。

2013年,新闻专业学生小K硕士毕业,进入了一家都市报做记者。对于她来说,记者是一份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职业。

不过,尽管是她的梦想,但她对于自己的记者职业生涯并没有长远规划,而是抱着“试试看,行就做下去,不行就撤”的想法。

工作一年之后,她基本能胜任工作任务,薪水和人际关系也不错,但她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别的打算。她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1.纸媒行业整体下滑严重,她所在的报社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她工作的财经新闻部,人员格局稳定,未来3年到5年内,她都没有垂直上升的

空间;

2.在媒体行业,除了报纸记者之外,她并不愿意去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做记者,也不会去报社其他部门工作;

3.在同城纸媒中,她目前所在的纸媒已经排名前位了,再去其他单位,也是做同样的事情,并无多大意义;

4.工作1年后,她认识到记者行业并不如理想中那样,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而如果要成为一个课本上写的那种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优秀记者,她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大环境考虑,认为难以实现目标;

5.对于记者来说,做企业公关是一个较大的转型方向,但她接触了几家公司和一些公关人员后预判,自己不适合公关工作。

不过,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她确定了一些想法。

首先,今后不管在哪个行业,她一定会继续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因为这是她的兴趣所在,也是她所擅长的。

其次,在接触财经领域2年后,结合个人经验和各方资源,她认为就算转型,也可以继续在财经信息行业挖掘机会。

另外,新工作的薪水不用太高,能够保证自己的生活就行,关键是行业发展能力、职业上升空间和个人能力成长。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开始摸索转型方向和职业。在此期间,她遇到了一位报社前辈,这位前辈曾在媒体行业做了10年之久,专业水平和行业资源都非常丰富。后来,前辈辞职,转型创业了。

从上述两个转型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现代转型理论。有的人在转型之前,做了许多准备,比如调查行业、企业,从相关人士处学习等,但当他做足了准备要投入新职场的时候,却发现准备与实际情况不符,他的转型没有成功。

组织行为学家埃米尼亚·伊瓦拉跟踪调查了39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他们的年龄介于32岁到51岁之间,平均年龄41岁,65%的参与者为男性。

在2年到3年的时间里,埃米尼亚对他们平均进行了3次开放式访谈。作为对核心研究的补充,同时采访了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职业生涯转变的界定则来自三方面:工作环境(如从大公司跳槽到自行创业)、工作内容(离开受过长期训练的专业,如医疗、法律或科研)、心理感受(调查对象曾经体验过站在十字路口的感受)。

埃米尼亚在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转型期间,职场人会不断转变对自我的认识,唯一能推动改变的方法

是将这些可能的未来职业身份付诸实践,进行精心尝试,直到具备足够的实战经历,再做出更多决定性选择。埃米尼亚把这种方式称为“实验+学习”方法。

这就是说,通过不断的低成本尝试,职场人可以从上一种身份渐渐过渡到新的职业身份,不管是工作类型、人际关系,还是个人体会,都能比较平稳的过渡。

也就是说,采用“实验+学习”的转型方式,要把计划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是,很多人在转型的时候,都会遇到亲友的反对。在亲友眼中,你的本职工作就是最适合你的,没必要去冒险转型。

于是,一个准备转型的人,往往会被亲友泼冷水,他们会说:“你想清楚了吗?你真的适合吗?”“你现在工作不错,何必转行呢?”

很少有人会明白你想突破自己,寻求新机遇的心情,就连猎头也只会在你原来熟悉的领域,为你推荐新工作。

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人支持你理解你。而且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一个能够帮助你发现自我并让你成长的人十分重要。

因此,当一个职场人准备转型的时候,不要畏惧建立新的职场关系,你认识的新朋友可能会为你引荐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陌生人往往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

埃米尼亚还把转型升华到了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他认为,职场人在转型一段时间之后,如果顺利的话,会赋予转型事件一种深刻的意义,从而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打消内心的顾虑,在新的职场扎根。

相较于跳槽来说,转型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工程,寻找匹配的转型之路,比初入职场找新工作还难,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建议转型者不要不考虑生存就转型,一意孤行地裸辞,然后再寻觅转型方向。对于很多面临转型的人来说,他们清楚自己不要什么,但却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困惑。

职场规则:

◆只有有过稳定工作状态,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资源积累,再切换职业,才叫做转型。

◆通过不断的低成本尝试,职场人可以从上一种身份渐渐过渡到新的职业身份,不管是工作类型、人际关系,还是个人体会,都能比较平稳地过渡。

◆采用“实验+学习”的转型方式,不是说不做转型计划,而是要把计划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