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明朝利用“丝绸之路”开拓睦邻友好

元末中原大地起义军并起,逐渐形成有实力的割据势力,直至朱元璋一统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这时候元顺帝北逃蒙古,势力逐渐衰落,其活动范围仅限于漠北、西北等地。西域等地也先后发生了变化,明朝西邻逐渐形成为相互对立的两大地区。西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信奉伊斯兰教,以布哈拉、撒马尔罕城为中心活动区域,自称察合台人,后建立中亚强国,被称为帖木儿王国。东部以牧业为基础,保持蒙古传统文化,以别失八里城为中心活动区域,自称蒙兀儿人,后以别失八里建都,史称东察合台汗国,也称别失八里国。两大王国相互征战,但都与大明朝交好。明朝为了保护西域贸易和西北边陲的安全设立了羁縻性卫所制度。

羁縻性卫所制度保护“丝绸之路”的商贸

明初,察合台汗国瓦解后,内部纷争不断,导致西域各部纷纷向大明朝示好。明朝保国安民,求实求稳的睦邻友好政策吸引了西域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嘉峪关以西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大明朝和西域各派的桥梁。明朝对于西域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抚,明朝立国后最先与中亚的帖木儿王朝建立联系,但是建在其必经之路上的别失八里国认为帖木儿王朝这样做是想和明朝结盟,对别失八里不利。为此,别失八里扣留明使,使之失去与帖木儿的联系,为了减轻压力,别失八里也逐渐开始与明朝交好,以便以此对抗帖木儿。

明朝统治者看透了两国的心思,与这两国都展开友好往来,不厚此薄彼,对于双方发生的争斗和战争予以劝和。西域两大国的和平相处是丝绸之路畅通、朝贡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而明朝的精心维护也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成祖永乐初年,明王朝置羁縻性卫所于哈密。明朝不同于以往的王朝,它不派驻军,也不派官,而由哈密忠顺王及其部属管理卫所事务。大明朝设立哈密卫,对外可以控制西域各国,对内可以保卫甘肃河西走廊。哈密对外连接罕东、赤斤、苦峪等七卫,互为唇齿;对内连接甘肃等卫,代为内援,哈密有事即可预警,大明和西域各部共同救护。哈密卫与甘肃相互依存,是明朝统治者根据国力和西域政情所建立的一种新制度,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

明朝开设哈密卫是一种重要举措,以哈密领西域朝贡,以关西七卫作西陲屏蔽,其军事意义也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它不是为了震慑西域各部,而是保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维护西北尤

其是甘肃等地的安全与稳定,其藩篱作用更不可小觑。哈密卫与一般羁縻卫所的不同,在于其对明朝的重要性,而卫的重要性不在于其人数、规模,而在于其守护哈密国的重要地位。当哈密卫失去国土,寄居甘肃时,其维系哈密卫与明朝之间藩属关系的重要方式朝贡贸易也就日趋衰落。鉴于卫所制度的初衷,对于它的军事的提升,明朝统治者并不在意,任用的哈密王也主要以察合台后裔贵族为主。哈密王一般懦弱无能,只贪图享乐,并胸无大志,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是旁边的亲信贵族,因此哈密统治者平庸无能,但是贵族掌握着实权。这样的哈密国更易于被大明朝朝廷所控制。

明朝设立的羁縻性卫所制度,主要是由当时明朝和西域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明朝采取了远交近抚的外交政策,给予厚礼以结双方友好往来。在哈密设置卫所等,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促进了民族间的往来、商贸的交易,在明朝对外开拓睦邻友好外交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诚四次出使西域,广结睦邻友好

陈诚,江西吉水县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公元1394年考中进士,授吏部外交官之职。他曾先后出访安南,以解决明朝与安南的边界纠纷,由于处理得当,有力有礼有节,遂得到大明皇帝重用。

公元1369年,太祖朱元璋攻下陕西,任命冯胜为征西将军,进一步夺取甘肃,讨伐帖木儿。公元1374年,撒里畏兀儿国(今甘肃和新疆接壤处,位柴达木盆地之西)派使者前往南京朝贡,明朝在撒里畏兀儿设立两卫,后来发生内乱,两卫形同虚设,逐渐被废。公元1392年,太祖派人前去西域古国哈烈(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施以金帛,但是哈烈仍不愿臣服。太祖派人前去撒里畏兀儿的使节在中途也被哈烈扣押。后来朱元璋两次用兵,才使得哈烈臣服。

公元1396年,太祖朱元璋应撒里畏兀儿国国王的请求,要派儒家学识深厚的能文能武的大臣出使西域,左右大臣都保荐吏部外交官陈诚担当此任。陈诚毅然率使团出使,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陈诚每到目的地,即宣讲大明皇帝诏书,安抚各派,并且重新设立安定、阿端、曲先三卫(今甘肃敦煌南部)。

鉴于明朝的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公元1410年,撒马儿罕、失剌思、俺的干、俺都淮、吐鲁番,火州、柳城、哈实哈儿等国都派遣使臣随同哈烈使臣进京,进贡狮子、西牛、西马、文豹。为了向西域诸国表示谢意,永乐帝派陈诚去西域拜会答谢各国,这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1413年,陈诚一行从北京出发,经涿州(今河北省涿县)、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渡黄河至陕西华山,抵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又经成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川(今甘肃省泾川县)、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穿过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自玉门进入西域。首站哈密,之后陈诚依次访问了鲁陈城、火州、盐泽城、崖儿城、吐鲁番、于阗、别失八里、养夷、渴石、卜花儿、达什干、赛兰城、沙鲁海牙、迭失迷城、撒马儿罕,终站晗烈,共十七国。公元1415年冬,陈诚返回北京,历时三载,行程三万里,向朝廷呈送《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狮子赋》等自己编撰的书籍。

随陈诚等返程的还有各国的使团。为了表示对明王朝的忠诚,哈烈、撒马儿罕、别失八里、失刺思、俺的干、俺都淮、吐鲁番、火州、柳城和哈实哈儿等国不仅遣使朝贡,还派了庞大的经贸代表团来中国通商互市,其中哈烈、撤马儿罕、别失八里等国的使团多达三百人。公元1416年,明王朝派陈诚等送玺书、文绮、彩币、布吊、瓷器、茶叶回报,以示安抚和亲善,并护送朝贡使团回国,这是陈诚第三次出使西域。

公元1418年10月,明王朝再次派陈诚护送哈烈国国王沙哈鲁和撒马儿罕国国王兀鲁伯派遣的朝贡使臣阿尔都沙回国,这是陈诚第四次出使西域。

公元1424年,永乐帝朱棣第五次派陈诚出使西域诸国,进行国事访问。陈诚使团抵陕西,经甘肃,即将出塞之际,永乐帝朱棣病逝。仁宗朱高炽即皇帝位,他的外交政策和朱棣的截然不同,这位皇帝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停掉了自郑和下西洋以来而正在建造的取保之船,召西域使臣回京。因此,尚未出关的陈诚等人,又回到了北京。

陈诚自洪武太祖开始至永乐帝期间,前后四次出使西域,其中艰辛非旁人所能体会。在西域的外交活动中,陈诚认真考察,笔耕不辍,将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武备、宗教以及民族、风俗、建筑、饮食、衣饰、语言,乃至城廓、山川、湖泊、气候、物产等,著成《西域行程记》,其中有纪行诗九十三首,《西域番国志》五十七则等。这些重要典籍对于当时明朝政府了解西域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也为后世人们了解西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在四次出使西域的外交生涯中,陈诚为了大明朝与西域的睦邻友好、文化沟通、商贸往来及和平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明朝在西北外交战线的重要人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