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救其恶”,“匡”,正;“救”,止。“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君也不例外,他有过恶,过是过失,恶是不好的行为。过和恶怎么来分?《弟子规》上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看有心还是无心犯的这些过失。如果是不小心、不经意的情况下,可能是习性使然,犯的这些过错,那就叫错误;如果是蓄意策划,有心犯了错误,而且经人劝告不肯改的,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错事,那就叫恶。

君王走偏了,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要帮助他走回到正道上来。“止”是止他的过恶,臣子要帮助他停止犯错误,哪怕是忠言相谏会导致国君愤怒,可能会被治罪,甚至被杀头,也要去劝谏。不忍心看到国君继续犯过恶,使人民因此而受苦,这种忠心跟孝心是一样的。

《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劝谏,劝谏的时候要注意形式、方法。“怡吾色,柔吾声”,善巧方便,用轻柔的方式,让父母能够接受。“谏不入,悦复谏”,如果劝谏了,他不听,就等他高兴的时候继续劝。“号泣随,挞无怨”,他实在不肯听,自己痛哭流涕,真心至诚去感化,哪怕惩罚、治罪甚至杀头,也没有怨恨,“挞无怨”。这是孝!对父母能尽孝,对国君就能尽忠,能够这样就是君臣有义。

三、君义臣忠上下相亲

经文:【故上下能相亲也。】

“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义就好像父母跟儿女,心中没有隔阂。《尚书》上讲“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居上克明”,在上位的人明白你是忠臣,哪怕你讲的话忠言逆耳,他明白你的苦心,他能理解、接受;“为下克忠”,在下位的人忠心耿耿服务领导,上下之间如父子一样,所以君臣跟父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那一颗孝心、忠心是一样的。

唐玄宗注解:“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在下位的以忠来事奉长上;长上用义来对待下级,上下级之间忠义相待。“君臣同德”,“德”,随顺着道叫德,能够随顺自性的就叫德,随顺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间的忠义实际上与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慈孝是同样的,都是同一个爱心、同一个本善。只是这颗爱心、这个本善,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体现,表现在父子之间就是慈孝,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忠义,“故能相亲”,“相亲”就是爱心在彰显,君臣之间情同父子。

◎李善乳主忠义千秋

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下以忠事上”的例子,即“李善乳主”的故事。

汉朝有位男子李善,忠厚老实,是李姓富贵人家的当家。有一年,李家大人不幸全都染上了瘟疫,接二连三的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刚刚出生不到十天的婴儿,以及万贯的家财。李家的族人、家丁趁火打劫,把金银财宝都抢夺一空,甚至还想把李家唯一的香火,这个小婴儿杀掉、灭口。李善平日侍奉主人忠心耿耿,此刻想到主人对自己的爱护、厚义,觉得一定要帮李家留下后代,为了避免危险,就抱着这个婴儿偷偷的出去逃生。

李善逃到深山隐居,自己采野果子吃,饥一顿饱一顿,可是婴儿需要吃奶,自己是个男人没有奶水,深山中又从哪里找奶?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长叹,难道天真的要绝李家之后?后来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送到了婴儿的嘴里,惊奇的发现,居然有乳汁流出来,于是他用自己的乳汁养活了李家娇弱的小生命。他们在山里隐居生活了十年,李善自己耕种、采集、煮饭、洗衣服,又当爹又当娘,对自己的小主人、李家唯一的命脉,既教导又恭敬,希望他能够德才兼备、重振李家门风。这个孩子在李善的抚育、培养、教导之下,秉承了厚道善良的品格,慢慢长大。孩子长到十岁,李善决心为主人恢复家业,于是他就领着小主人到官府击鼓申冤,讨一个公道。县令听了李善的忠义节操,深受感动,就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财产,把当时谋害李家的这些人全部都惩治了。

县令非常感佩李善的忠义,就把他的事迹呈报了皇帝。光武帝听到后,也非常的感动,于是就聘请李善担任太子舍人的要职。太子舍人,就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因为古来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后,能够继承国家社稷,延续千秋家业,所以对太子的培养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请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做太子的老师。太子能够有圣贤的德行,才能够使天下太平。李善原来是李家的一个仆人,现在的荣耀,是他自己的厚德感应到的福分。

皇帝也非常器重李善,让他做太守。李善上任经过李家的坟墓时,卸下官服,换上粗布的衣裳,走到墓园,亲自为坟墓锄草清理,思慕主人,百感交集。他跪在主人墓前,悲痛难抑,放声大哭,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所谓“上下能相亲”,做君主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上位的以礼相待,为下的感念主人的厚爱,真的会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忠贞守义。

四、事君之道尽忠为国

本章经文最后也是引用《诗经》做结: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段文字出自《诗经·小雅》,用来总结事君之道,作为臣子如何事君,如何服务祖国、热爱人民、忠诚领导。

“心乎爱矣”,内心真的爱领导、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事业,这种爱心,跟对自己父母的爱心是一样的。所以圣人教人,千言万语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的爱心显发出来,从孝入手,显发爱心,能够爱敬父母,对领导也会有同样的爱心,能够移孝作忠,心也真正爱领导,忠诚于领导。

“遐不谓矣”,“遐”,远,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没有在领导身边,没有机会跟领导说明自己心中对领导的忠诚,但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己心里藏着的忠诚,有哪一天忘怀?“谓”,说的意思;“何日忘之”,“之”就是心中的爱,仁爱、忠诚。

唐玄宗《御注》:“遐,远也。”在很远的地方,都没有办法亲自报告自己的忠诚,这是“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是讲做臣子的心爱着自己的君王,我们现在说爱祖国、爱人民。“虽离左右”,即使不在身边,譬如一个在海外留学的游子,心里想着祖国;或者是在外国工作的一个官员、大使、参赞,他内心想的仍是自己的国家;企业的员工出差,能够常常想着领导,“虽离左右,不谓为远”。其实不用对领导诉说,真正有忠心,自然行动上就有这样的表现,不必言语,而心心相印。

下面“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爱君”,现在讲,就是爱国、爱民、爱领导,这个志向永恒的藏在心里,没有一刻忘记。极言心中完全是忠诚,完全是孝悌,这是爱心、本善的显露。如果尽其一生保持孝悌忠诚不变,也就成就了圣贤的品格。

事君章就讲到此地,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